运动生理学第七章呼吸与运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4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在肺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倍、深度减半,通气/血流比值将:A.下降B.升高C.不变D.不确定2.运动训练对肺通气功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通气效率和呼吸肌耗氧量的提高B.氧通气当量的下降C.亚极量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升高D.安静时每分通气量的提高3.下列选项中有关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明显下降B.运动时适当增加呼吸深度比增加频率更为重要C.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呼吸深度的增加D.剧烈运动时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保持线性相关4.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A.呼吸道、肺泡B.呼吸道C.肺泡、组织D.血液5.运动时引起肺通气量快速变化的神经机制之一是:A.动脉血中PCO2的下降B.动脉血中PO2的升高C.体温升高D.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6.在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胸内压的变化是:A.吸气、呼气之末等于大气压B.呼气时呈正压C.吸气、呼气时都呈负压D.憋气时呈负7.气体扩散的速度与诸多因素有关,下面正确的描述是:A.与温度呈反变B.与扩散距离成正比C.与分压差成正比D.与扩散面积呈反变8.肺内所能容纳的气体总量称为肺总容量,可用下列哪种方法求得:A.肺活量+潮气量B.功能余气量+潮气量C.肺活量+余气量D.余气量+补呼气量9.下列有关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小强度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变化不大B.增强心脏功能,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C.剧烈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下降D.剧烈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的保持主要取决于肺泡通气量10.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外呼吸B.内呼吸C.肺通气D.肺换气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1.人体在完成需要胸廓固定的动作时,应以()呼吸为主;在完成需要腹肌紧张的动作时,应以()呼吸为主。
12.人体安静时呼吸膜的扩散面积约为()m2,而运动时可以增加至()m2。
13.训练有素者与正常人相比,每分通气量在亚极量运动时的增加幅度()而在极量强度运动时的增加幅度()。
14.我国正常成年人的肺活量,男性约为()、女性约为()。
15.肺总容量是潮气量、()、()和余气量之和。
16.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导致安静时的呼吸深度(),而呼吸频率()。
17.正常成人第1、2、3秒末的时间肺活量分别约为()、()和99%。
18.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的增加。
19.运动时,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相关,即每分通气量越大,说明运动强度()。
20.运动员和一般人安静时的氧通气当量(),在运动强度相等的运动中,运动员的氧通气当量较一般人()。
三、名词解释(该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
)21.肺泡通气量22.肺通气23.肺牵张反射24.每分通气量25.呼吸四、简答题(该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
)26.比较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的区别。
27.简述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28.简述气体交换过程。
29.简述呼吸型式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30.简述呼吸过程的几个环节。
五、论述题(该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
)31.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32.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33.试述人体肺通气功能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
六、案例分析题(该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
)34.李某某为一个健身指导站的业余指导员,他在指导老年人健身运动时选择的健身项目是:举重、拔河、引体向上等,为了让练习者能够发挥出较大的力量,他还要求练习者经常采用憋气动作。
请你分析李某的安排是否科学?并说明其原因。
运动生理学第七章呼吸与运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4 小题,共100 分一、单选题1.A2.B3.B4.C5.D6.C7.C8.C9.A10.B二、填空题11.空1.腹式呼吸空2.胸式呼吸12.空1.40空2.7013.空1.较少,空2.较大14.空1.3500ml空2.2500ml15.空1.补吸气量空2.补呼气量16.空1.加大空2.下降17.空1.83%空2.96%18.空1.呼吸深度空2.呼吸频率19.空1.线性空2.越大20.空1.差别不大空2.低三、名词解释21.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其值为:(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
22.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23.由于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
24.人体通过呼吸,每分钟能够进入肺泡或从肺泡中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每分通气量。
25.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四、简答题26.答: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为每分最大通气量。
在实验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种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
即前者是在运动情况下测得,而后者是在实验条件下测得。
27.答:胸内压是指存在于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因此亦可称之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是由于出生后肺的发育速度落后于胸廓的发育速度,使得肺始终具有一定的弹性回缩力。
吸气时肺的回缩力加大,胸内负压加大;呼气时肺的回缩力减少,胸内负压减小。
胸内负压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胸内负压还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28.答:静脉血流经肺泡时,肺泡内PO2 高于静脉血、而PCO2 则低于静脉血,气体顺着分压差由高向低流动,CO2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并排出体外,O2由肺泡进入静脉血,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细胞的PO2 低于动脉血、而PCO2 高于动脉血,O2由动脉血进入组织供给组织细胞所利用,CO2由组织进入毛细血管,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从而完成了组织的气体交换。
29.答:呼吸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两种形式。
以膈肌收缩为主所实现的呼吸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收缩为主所实现的呼吸称为胸式呼吸,正常成年人的呼吸这两种呼吸都参与,所以是一种混合式呼吸。
人体在不同的运动时,如能合理地应用呼吸形式,就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完成。
在完成需要胸廓固定而便于发力的动作时,如支撑悬垂、倒立,应以腹式呼吸为主;在完成需要腹肌紧张的动作时,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应以胸式呼吸为主。
30.答:呼吸过程共包括外呼吸、气体的血液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血液把外呼吸吸入的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泡排出体外;③内呼吸是指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五、论述题31.答: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有机会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是停留于解剖无效腔内,这部分气体根本没有机会与血液进行交换。
因此运动过程中,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呼吸深度、降低呼吸频率的方式,可以减少这部分气体的相对比例,以提高肺泡通气的含量;相反在运动过程中,如降低呼吸深度、过快呼吸频率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中,这部分的相对比例大大增加,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较少,肺的换气效率明显降低。
所以运动时,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要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32.答: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的一条关系曲线,形似S状。
依据曲线的形状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①曲线的上段较为平坦,相当于氧分压为100-60mmHg的区段,表明氧分压在此范围内虽有较大的变化,但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仍可保持在90%以上。
其意义在于人体在高原环境或剧烈运动时,氧分压一般不会低于60mmHg,机体仍可吸入足够的氧气量以保障运动的需要;②曲线的中段较为陡,相当于氧分压为60-40mmHg的区段,表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
其生理意义是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氧的供应;③曲线下段是最陡的部分,相当于氧分压为40-15mmHg的区段,表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
其意义是当体进行剧烈运动时,组织中氧分压可降至15mmHg,这时可从血液中释放出更多的氧气量,以供组织细胞所利用,有利于运动时的氧气供给。
33.答:人体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表现是:①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②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③呼吸深度和频率的增加,使得用于通气的氧耗量也增加,人体在安静时用于通气时的氧耗量只占总摄氧量的1-2%,而剧烈运动时可达8-10%。
肺通气对训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①每分通气量产生了适应现象。
训练对安静时肺通气量的影响不大,亚极量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极量运动时,运动员的最大通气量明显较无训练者,这是通过加大呼吸频率和深度实现的;②肺通气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训练导致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
运动时,在相同肺通气量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呼吸频率比无训练者要低。
运动中较深的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加大,而呼吸肌的能耗量和氧耗量却随之下降,达到工作肌的氧量增多,对运动有利;③氧通气当量有所下降。
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摄氧量的比值,此值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六、案例分析题34.分析要点:李某的这种安排不合理,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项目选择不合理。
如举重、拔河、引体向上等主要是提高人体力量素质的项目,不适合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②要求老年练习者采用憋气动作不但不科学,而且是很危险的。
首先,人体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会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脑供血不足,极易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
其次,当憋气终结后会出现反射性的深吸气,使胸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这一生理性反应对于动脉管壁变脆、弹性下降、管腔变窄的老年人来说,易导致心、脑和眼等部位的血管破损。
第三,憋气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胸闷、心悸。
第四,老年人本来就是高血压病的多发群体,经常的憋气运动,会促使血压反应敏感或仅有高血压前期症状的人发展为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