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思想史》期末作业
论文题目:读《君主论》有感
浅谈中国封建王朝君主的权术
学生 __ 王玲燕
学号 222012332011135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层次 ___ 本科________
通讯地址西南大学橘园二舍
邮政编码 400715
任课教师蒋智宏 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君主论》有感
浅谈中国封建王朝君主的权术
摘要:《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代表作,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维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
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而纵观中国封建时代的王朝历史,君王的权术的运用对其他所统治的国家有重大的影响,稍有不慎国家就毁于君王手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我就《君主论》部分内容结合中国封建王朝君王的权术来写这篇读后感。
关键字:选拔人才堡垒君权
一、《君主论》主要内容
从全书逻辑上来看,整本书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问题。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马基雅维利摒弃了中世纪宗教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从历史的经验角度出发,根据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的方案——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性本恶”,并把这个基本假设作为他论述的依据,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性本身的需要,并不是上帝的意志,从而否认了君权神授。
在书中他大胆地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分离,认为政治的基础不再是伦理道德,而应由权力取而代之。
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他认为建立一个君主国家可以采用暴力,甚至用各种方法。
全书共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
护国家容易、反之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
后12章是全书的重点,全面论证马基雅维利的术治理论。
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市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
启示实行统治的君主们如何参照别国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君主政体。
作者书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认为君主如果失去他的国家,那是他的无能,而不是什么命运的抉择,他认为只有个人的努力,自己做命运的主宰,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
这和当时以上帝为主的宗教学说是不一样的,作者摒弃了中世纪宗教教条式的推理方法。
他认为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
二、反观中国君王的权术
(一)堡垒和君王日常作为是否有用
在《君主论》第二十章,作者说到“从来没有一个新生君主会解除了臣民的武装,与此相反,当他看到臣民没有武装的时候,他总是把他们武装起来。
”看到这我想到的是宋朝的开山君王赵匡胤,赵匡胤是名武将,在陈桥镇发生病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在位十六年,于961年和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
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对于赵匡胤来说,和他打江山的兄弟在他称帝后沦为他的大臣,心里是否都臣服于他,一起打江山应该一起坐享江山,这些都是他的顾忌。
赵匡胤他自己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同样的手握兵权的人仍然可以以此效仿。
他不得不解除大臣特别武将成为他的心病。
所以在宋朝的整个统治中我们看到是重文轻武的,以至于宋朝的兵弱,受到外族的欺负。
君主由于胆小怯弱或者缺乏信义不信任他的臣民,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臣民来说都不会喜欢这个君主。
人们说打江山需要军队,那巩固江山更需要军队来镇压暴乱和城墙来抵御外来侵犯。
这是很正确的,一个国家的暴力机关对内对外都对这个国家的稳定起到保护作用。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同军队在国家中必不可少,但他对堡垒的看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非此即彼,他认为堡垒可以建,因为堡垒可以作为对付那些阴谋策反者的缰绳,同时也作为突然袭击时的避难所,这是古来有之的,也是大多数君主们惯用的巩固统治的手段。
但他也认为堡垒可以不存在,他用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兴建的米兰城堡来论证,他认为城堡给人民带来伤害,让人民憎恨,即使拥有城堡,如果人民对你怀恨在心,城堡也无济于事,因为人民一旦拿起武装,外敌就可不避免地援助他们,当他们内外接应时,堡垒已经丧失了它的效用。
反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不少,最鲜明的当属秦始皇修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在当时是具有强大的防御作用,但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凭靠的完全是人力。
而人力却不是自愿的,很多史实表现了
当时修建万里长城的人民的痛苦。
秦朝的暴力统治除了重税,还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奴役制度等等,秦朝的人民苦不堪言,就别提有多恨当朝统治者,最后揭竿而起,振臂一挥,农民起义爆发了,这是为了生存的反击,再强硬的堡垒都没有任何作用。
马基雅维利在第二十章最后强调了要重视人民的仇恨,而不是一味的加强国防巩固。
(二)如何做一个人们尊重的君主
在《君主论》第二十一章,马基雅维利阐述了他认为君主应该要做什么去赢得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君主必须要殚精竭虑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伟大之名与才智超群之誉。
”也就是君主要不断做让人们感叹的事,让人们心怀疑虑又惊叹不已,比如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君主立刻去奖励他,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君主也马上去惩罚他,让人们感叹他如此神速。
中国历代贤明的君主数不胜数,开创的盛世也为后人赞叹,很多皇帝都死于长年累月积攒的小病症,要么是当年打仗留下的外伤,要么就是不慎感染的风寒,这些小病症不足惧,应该不致死,但是君王日益操劳,琐事、大事缠身,心力交瘁,最终小病都变成大病了。
作者认为“公开表态立场,比中立更能受臣民喜欢”,他认为公开表明态度总是有利,如果你的两个强邻打起来了,必然有一方获胜,你要么对战胜国心存忌惮,要么无所畏惧,无论任何一种情况,公开表态总是好的,切莫优柔寡断取中立。
如果不公开表态,最终会沦为战胜国的战力品,而战败国也会幸灾乐祸。
他认为不管你支持的一方失败还是胜利,你都作为他的盟友,如果他战胜了,他对你就有保护
的义务,如果他失败了,你也会得到他的庇佑,只要他有能力他就会帮助你。
但你不能不要为了进攻他国和强国结盟,这是作者强调的一点。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繁荣的年代,同时也是各国混战争霸的时候。
春秋一百多国,通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大大小小的国家约有十几个,每个国家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势力,君王们都相继称霸,其中虞国结盟晋国去攻伐虢国。
虞国借道于晋,晋国在灭掉虢国后,在回去的时候顺手牵羊地把虞国给灭了,这也衍生了成语“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朝鲜战争爆发,在当时我们是完全没有任何实力对抗美国,而且我们当时有自己的重大任务——发展建设和收复台湾,但我们还是组织了人民志愿军,如果朝鲜半岛失陷,沦为美国掌控下,那中国就失去了屏障,可以说朝鲜和中国在当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为了未来长远的发展,只能舍弃收回台湾的大好时机。
(三)论君主选拔的大臣
马基雅维利在第二十二章论述了选拔大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怎么样,通过他身边的大臣就可以看出来,如果这些臣子有才而且忠心,那这样的君主就堪称明智,因为他能够辨识并且能让他们忠心耿耿。
反之,如果臣子是庸碌无能之辈,君主就会受到非议。
因为他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选拔了这帮人。
那要如何选拔人才呢?在这作者有个屡试不爽的办法:如果你发现你的大臣厚己薄汝,一言一行都为自己谋取私利,那么这个人绝非良臣。
在中国,有些君王是看不到良臣,只听得见奉承,由此灭国的
事例众多,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中国君王的御臣之术远比《君主论》里更丰富,就拿乾隆帝来说,他肯定知道和珅在背地里贪污受贿,当时很多忠谏之士弹劾他,乾隆帝都没有治他的罪,嘉庆帝上位后,和珅便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就是乾隆的高明之处,朝堂之上需要忠臣也需要奸臣,奸臣之中肯定有个最大的,你只需要控制他不会篡位,对国家没有很大的危害,用忠臣来限制他,用他来镇压那些想作恶的小臣,同时他也限制忠臣,臣子们相互制衡,而君权就得到巩固。
为什么后面就收拾了和珅呢?嘉庆帝上任,需要巩固其地位,收拾了和珅不仅巩固了地位,解决其党羽,让国家得到一个稳定发展。
三、结语
《君主论》讲述了很多内容,其中和中国朝代相对应的方面会更多,而我这篇文章只是冰山一角,我只选取了比较有感想的部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我认为,中国封建历史如此长久,其中的政治管理、君主政治思想肯定丰富多彩,只是当时少有人著书立说,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2版
【2】杨珍.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