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与音乐的文化特征宏观历史时期建筑风格音乐风格综述巴罗克时期标新立异,追求新奇;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之界限,使它们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崇尚自然;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古典主义时期追求的是柔媚、温情的性格与琐碎、纤巧的图形。
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
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成为创作的主流;音乐体裁更为丰富,交响曲、室内乐、歌剧与奏鸣曲等更为完善与规范;现代管弦乐团的编制基本得以确立。
此时期建筑与音乐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时期此时期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此时期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现代主义时期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
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旋律不流畅,和声不协和,调性不明确, 节奏捉摸不定,弦乐不再主导、打击( 管)乐不再从属。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
欧洲欧洲的建筑风格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希腊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浪漫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沙利文建筑。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音乐的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
后期印象主义十分注重色彩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
欧洲古典时期建筑与音乐题材重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印象主义建筑与音乐表现的是艺术家不客观的反映现实,而只抓住某种偶然印象所给予他的主观感受,并且强调被感受的对象在空间、光线及反射中瞬息间的色彩奇妙变幻。
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建筑倾向于隐藏在高墙后面以及将注意力集中在室内的安排上。
伊斯兰建筑不可避免地发展出地区性的差异,它们融和了叙利亚、波斯和撒马尔罕的韵味,也融和了麦加和麦地那的风格。
伊斯兰经典赞词诵读乐调。
穆斯林在吟诵《古兰经》和各种赞词时根据经文内容和经文的阿拉伯语读音、发声规律创制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体系,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其音调抑扬顿挫、纯朴清雅,充满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和风格。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影响着各族穆斯林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必然对清真寺、教经堂、道堂、穆斯林陵园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各地区音乐的发展给予深刻的影响,使之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艺术规律。
中国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
中国建筑与音乐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表象了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体现了很强的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儒家文化。
二、论文古希腊时期的建筑与音乐以及给我的启示【摘要】:本文阐述了古希腊时期建筑与音乐的风格,以及建筑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并且说明了对古希腊历史与建筑音乐的联系。
【关键字】:古希腊建筑音乐历史柱式文明音乐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
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
音乐与建筑均按照各自的规律和审美要求,创造出既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又符合审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时间流动与空间造型的艺术。
爱琴海是欧洲古代文明的摇篮。
而古希腊的建筑更是其文明的瑰宝。
古希腊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富足和生产力,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古希腊建筑传递了接近上天神灵和营造国家权力至上的威严氛围之信息,建筑雄伟壮观,大多建造在山坡和高地。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
而这些至今还屹立着的巨柱,更倾注述说着古希腊人的精神,但由于这一发明的应用是如此杰出,以致到现代仍为建筑师们所采用。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多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
古希腊音乐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荷马时代,也称为叙事诗时代,古希腊音乐最初历史是同神的崇拜,同神话和各种奇幻传说交织在一起,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音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旋律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和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古希腊人遗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资料是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记述的两部史诗。
这两部吟唱风格的大型史诗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前8世纪,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2、古典时代,也被称为抒情诗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境内各族大举向海外移民,在海外建立了许多移民城邦。
移民运动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氏族的解体。
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人们的集体感情逐渐淡漠。
独立谋生的新形势,引起了种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体验,这些情感抒发为诗歌,合乐咏唱,在贵族社会中广为流传,促成了古希腊抒情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
3、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打败,从此一蹶不振。
整个希腊音乐也随之堕入缓慢的衰退过程。
从这时起,音乐进入了商品经济领域。
古希腊人的音乐观念与现代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于希腊人而言,音乐是艺术、科学和哲学的统一体,它既可以用于消遣娱乐,同时又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宗教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音乐与神的此种关系,古希腊人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活动往往和崇拜神的各种宗教仪式不可分割;同时,古希腊人又由此赋予了音乐以某种“神性”,相信它具有着影响人类灵魂运动的神秘特质。
音乐与建筑一个是听觉的艺术,一个是视觉的艺术;一个直接进入人的心灵,一个通过外在的形象来影响人的灵魂;一个几乎只是为给人们欣赏而存在,一个有非常明确的实用性。
但两者之间通过艺术的很多共性共通。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
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具体说明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
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音乐的音色与建筑材料质地的共鸣,这是一种“形”上的相通。
如聆听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弦乐器合奏产生的音乐效果华丽辉煌,就像是巴洛克式建筑室内珠光巴宝器,金墙银廊一样;聆听李斯特改编的帕格尼尼的《钟》,钢琴轻快跳动的乐音模仿钟声惟妙惟肖;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开端辉煌的乐队齐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碧辉煌的教堂内部景象。
音乐的乐句在韵律上与建筑的共鸣。
这是一种“神”上的相通,音乐的乐句有强弱缓急的变化,建筑的走势也绝不是一层不变的。
哥特式建筑轻巧的垂直线统治全身。
墙体、扶壁、钟塔等都是从底到上愈来划分愈细,装饰也愈来愈多,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插云霄的小尖顶。
那突出而耸立的尖顶和尖顶与尖顶之间的“峡谷”之间的对比就像贝多芬的音乐中一贯采用的强弱对比的变化,如《第七交响曲》开头几个小节,每一次强有力的乐队合奏都是一个尖顶,合奏之间的那个悠扬的保留音就是“峡谷”。
从缓急的角度来看,建筑的顶部有陡坡、有缓坡,也有平顶、圆顶,同样的缓急变化,在音乐中是非常常见的。
建筑、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形式,常常集中地通过一种代表性的伟大建筑、伟大音乐作品而得到象征性表现。
从建筑发展史和音乐发展史上看,早期的古希腊建筑典型代表雅典卫城,作为建筑一部分的雕塑是把神的形相赋予了人的世俗美和人格化,此时,音乐之子奥菲欧手持里拉琴奏出美妙音乐感动死神并救出被毒蛇咬死,在地狱中痛苦煎熬的妻子犹丽狄西。
建筑大师和音乐大师在理念上追求着对人生的探索,对人文的关怀,对宇宙奥秘深思向往,成就斐然,令人无比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