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
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
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
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2)都重视体育训练。
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3)教育体制都比较完善。
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格的规。
不同点:(1)教育管理者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由控制,雅典的教育虽然重视,但并不完全控制和完全干预教育细节,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因此私人办学比较兴盛。
(2)教育类别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又称为武士教育,雅典教育又称为公民教育。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教育史为了培养武士,雅典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4)教育容不同。
斯巴达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技艺和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容则是多样化的,包括德智体美等面。
古希腊“三哲”1、格拉底“产婆术”含义:“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法,也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法。
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他以助产术来形象的比喻自己的教学法。
这种法分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讥讽指就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指通过谈话法帮助对回忆知识,得出自己的答案;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意义:“产婆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
这种法的优点在于他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认识并总结错误,自然而然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对西教育教学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但这种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和适度围使用,譬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具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等等。
2、柏拉图(1)理想国《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名著。
《理想国》是柏拉图在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理想政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也表达了他的教育观。
(2)哲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教育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在这个国度里,统治者非单纯的政治家或者不问实际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利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
他认为除非哲学家变成国,或者国或统治者能够肃认真的研究哲学,使哲学与政治结合,排斥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
3、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身心和谐发展、灵魂“白板说”、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法治。
4、智者派B.C.5世纪至B.C.4世纪活跃在各个城邦的一批职业教育家、演说家、作家。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
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
智者派的产生深刻反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总结古希腊时期,教育与关系密切,重视人身心和谐发展,提倡道德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广泛而全面的教育容。
古希腊的文化通过罗马人的传播而扩散到古代世界多地区,并为后世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记得教育家吸收和借鉴,从而大大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1、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统称。
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工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起了促进作用。
2、行会教育行会是西欧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团体,它对中世纪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
行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徒制进行的。
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才能出师。
由学徒到出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一般是由行会主持,制定师徒合同、规定职业技术的要求。
行会也资助或兴办学校,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业学校,,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
自此,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技术训练代替了作坊中的学徒制度。
3、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1)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出现,西欧封建社会在11-12世纪权日渐巩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
(2)文化条件。
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复;公元11世纪末-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往往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进行。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就表现出自治的特征,教学式上注重辩论。
其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并且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还享有一系列的特权:部设立法庭,实现部自治;免去兵役、缴纳赋税的义务;颁发教学特证的权利;享有罢教、迁校的权利。
性质:中世纪大学是一所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专业性的学习机构,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并兼有跨国的性质。
它是组合而成的团体,具有行会的性质,是近代欧美大学的先驱。
评价:中世纪大学时欧洲进步的表现,是欧洲文化的缩影,为欧洲大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文、法、神、医的教学容对基督教神学独霸讲台的一大突破;教学式上注重辩论,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学法,是对传统基督教学的一大突破;教学上语言、宗教上的统一,具有明显的国际色彩;尽管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落后性,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代的文明;此外,中世纪大学为当时的学者提供了舞台,孕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4、中世纪文化和教育的特点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时期,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经验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早期主要是教会教育,教育的形式包括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和堂区学校,教育的主要容是神学和七艺。
查理曼大帝进行教育改革,包括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
中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进行世俗性教育。
为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崛起的需要,出现了学徒制、行会学校、城市学校等教育。
最为突出的就是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先驱——中世纪大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时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
2、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主培养“全人”,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
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拓展教育容,如将文法学分割成文法、文学、历史三门课程等。
重视新的教学法,重视个别差异,反对纯书本教学,主游戏、户外实践等直观性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语言上,主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同时人文主义教育还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
特点:(1)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腐专横的宗教以造就一种更富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2)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3)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的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涵。
(4)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的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者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加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5)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法上反对禁欲主义,解放个性,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综上可见,人本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
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取代了基督教文化,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来取代教士、顺民和骑士。
宗教改革运动用符合人性的新教取代了泯灭人性的旧教。
科学复兴运动表明知识就是力量。
这三次运动为资产阶级理想的实现,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做好了准备。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怎么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呈现的“世俗化、化、普及化”的特点?(1)宗教改革时期,的权利和宗教权利分离,教育由控制领导权。
(2)一般人由于厌恶宗教斗争而越来越重视今世生活,教育与世俗生活的结合更趋于紧密,学校的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教育呈现世俗性的特点。
(3)宗教改革时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时期仅局限于上层社会,而是一种更深刻、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运动,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英国的教育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目标:中等教育公立化、中小教育衔接、课程容更新。
(1)背景(2)容:1、1895年《布莱斯顿报告》:1899年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取代科学工艺局)2、《1902年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颁布;(3)影响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第一次统一了中央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宏观管理;2、《1902年教育法》确立了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规定了“地教育局”的权限和职责,使地政府有权统筹协调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