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 1、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选)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集约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量资料的公开出版、数字化和大型数据库的广泛建立、史料检索方式的革命,使得可资利用的史料呈几何级数膨胀发展的趋势。

以至于现在的学者常常陷入如何整理、利用手中大量资料的苦恼之中,随之就产生了两个困惑:一是即便我们认真研究了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就表示我们真的掌握了所有的史料吗?二是即便我们掌握了所有的史料,就意味着我们真的找到揭示真相的最后钥匙了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所有的数据库都不可能收藏完全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史料,更何况由于人类作为生物的自身的局限性,也无法阅读完所有的数据。

以对古代商人好儒原因的分析为例,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较好的做法就是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好儒”的记载都进行一番考察,可仅仅“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关于“好儒”的记载就多达近4000条,要想仔细读完这4000条材料,显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的代价往往是当下的学者所无法承受的。

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者必须抛弃穷尽史料的幻想,应从不遗余力地搜集史料转向深度解读史料,让深度解读史料成为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的新常态,从而实现对历史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认识。

钱乘旦曾说:“史学终究是史学。

”尽管大数据必然会对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起所谓革命性变革,但它不能改变史学研究的本质及史学的学科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对大数据时代的史学研究进行研究时,轻易地甚至盲目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概念,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并无多少助益。

同理,“史无定法”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从未告诉我们有哪些方法不应该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但凡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的方法、手段都应当也必须要成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某些方法视作是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敢在历史学研究中加以尝试,无疑是作茧自缚。

因此,在讨论大数据时代的史学研究问题时,不应急于创造新的概念或将其界定为一门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或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范式,而应注重从实践层面探讨大数据在史学研究中如何具体运用、有何影响等基本问题。

与其将“大数据时代的史学”视为一门新的史学分支学科,不如将“大数据”视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基本方法。

大数据在史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不应满足于史料数量的增加和检索方式的便捷化,而应更加注重史学研究思维的转变:一是以史料的完备性为基础,实现对历史问题从局部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转变,避免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二是从专门探究因果关系向兼顾相关关系转变,从而更好地预测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还将加速发展,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下,所有的史学研究者都必须尽快转变思维,掌握技术,抢占先机,推动史学研究真正加速发展。

特别是面对当前史学碎片化之风盛行,史学研究者更应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收集、检索、整理史料方面的高度便利条件,推动史学研究风气的转向。

同时,要让深度解读史料成为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的新常态,从而推动人类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更加准确、更加深刻、更加全面,让历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更加得以彰显。

(摘编自梁仁志《大数据: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大数据时代,学者只有掌握所有的史料,才能发现历史的真相。

B.在大数据时代,搜集史料不再有价值,史学研究者应转向深度解读史料。

C.史学研究的本质及史学的学科属性不会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而发生改变。

D.史学研究者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高度便利条件,就能推动史学研究加速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古代商人好儒原因的分析一例,证明了大数据时代史料收集、检索的便利性。

B.文章通过因果分析,论述了将“大数据”视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观点。

C.文章呈现层进式结构的布局,第4、5段主要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论述。

D.本文辨证分析大数据对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文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可资利用的史料呈几何级数膨胀发展的趋势,所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史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B.盲目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概念,或者不敢尝试某些方法,都是没有正确把握史学研究的本质及史学的学科属性的表现。

C.旧的史学研究思维侧重对历史问题的局部认识和专门探究因果关系,这给了解历史真相和预测历史趋势造成了局限。

D.要让深度解读史料成为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的新常态,关键在于史学研究者必须尽快转变思维,掌握技术,抢占先机。

论述类文本阅读2(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批评大概是最勇于自我革新的文类。

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文类将革新重点放在“文体”上。

批评家们热衷于谈论“文章之道”,试图将文学批评从学术阵营拉到文学阵营中来。

因为,倘若没有风格,批评断然是不可能成为文学而只是文学的附属品,因而无法战胜时间。

在我刚刚开始学习批评写作的时候,就接受了诸如此类的教诲。

如果还不能写得好一点,就写得漂亮一点吧。

我叹服于别林斯基的气盛言宜,激动于桑塔格的锐利精致,感佩于李健吾的才华横溢。

对于我来说,他们都显示了“文章”的典范,展示了文学批评之美是多么迷人。

时至今日,在漫长试笔和不断试错之后,我终于认识到,“写得好”与“写得漂亮”之间,还是有着不言自明的距离。

倘若没有深邃思想,所有“漂亮”都不过是虚妄。

就好像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并不一定永远合体,如果让我选择,我肯定会选择有趣的灵魂。

无法想象,别林斯基、桑塔格、李健吾们只擅长遣词造句,只提供空洞无物的“美文”,他们大约无法穿越时间和空间,投递到我们的文学生活中来。

是的,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

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辞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

滥用理论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在关注批评最后呈现的那个成型“作品”的同时,还应注意完成这一“作品”的过程。

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

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很多年前,当我读到美国文学批评家斯坦纳的一番话时.曾感到前途黯淡无光。

他说:“如果能当作家,谁会做批评家?……如果能赋诗传唱,如果能从自己有限人生中取材并铸就不朽小说,创造永恒形象,谁会选择作文学批评?”现在,在将自己的有限人生贡献给了批评之后,我却获得了某种意义。

如果将“创造”视为文学批评的内核,那么,文学所允诺给我们的真与美,都将在批评中降临。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人民日报》2018年4月L0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热衷于谈论“文章之道”的批评家勇于革新,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迷人之美。

B.李健吾等人所写的文学批评文辞美但思想贫乏,无法影响读者,流传后世。

C文艺批评需要理论视野,滥用或放弃理论只会沦为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D.没有深邃思想的文学批评即使“写得漂亮”,也只提供空洞无物的“美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中重点论证了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

B作者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和认识,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C.文章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展开论证,属于层进式结构。

D.文章引用斯坦纳的话,表达了注重思想创新的文学批评能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文学批评如果不能写得好一点,就写得漂亮一点,这样就能穿越时间和空间,投递到文学生活中来。

B.有思想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的附属品,它如果以“创造”为内核,将能够把文学中的真与美带给读者。

C文学批评家应该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给人世间引入新的意义。

D.文学批评需要思想创新,这在知识、能力、情感、智慧和理论视野等多方面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论述类文本阅读3(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在国家治理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

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不足、情况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

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

对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有助于更全面、快捷、直观地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从而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有预见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属性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以往服务数据等,可以判断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然而,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二是大数据给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据收集、存储和应用模式,给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等带来风险。

三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