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周测(3)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周测(3)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周测3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双基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

对此系统所计算出来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下图为非洲地区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Cal/(cm2·min)]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气系统中的地面长波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大气逆辐射B.其支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大气辐射C.云层越厚,地面长波辐射越强D.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2.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经度位置B.气候状况C.海拔高低D.沿岸洋流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面长波辐射的特征。

地面长波辐射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支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地表反射率。

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多,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地面长波辐射越弱;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第2题,甲位于撒哈拉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乙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较多,因此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状况。

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上图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4.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上图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扬沙和浮尘的形成过程,较易。

根据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乙地浮尘是由高空尘埃缓慢下沉并笼罩该地形成的,同时浮尘能够笼罩该地,与低空风速小有关,若出现大风天气,会使浮尘快速扩散消失,A描述合理;乙地沙尘来自甲地,被高空气流带到乙地上空并下沉,B描述合理;乙地为下沉气流,C描述不合理,故选择C;甲地沙源最终形成扬沙,被大风扬起,D描述合理。

第4题,本题考查浮尘天气的形成条件,较难。

根据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浮尘天气的形成需满足以下条件:沙源地沙源充足、大风天气、有扬沙、天气晴朗,沙源地近地面形成低压,空气上升运动使甲地沙在高空中被携带至乙地上空,在乙地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弱高压,且风力较小,不利于浮尘的扩散。

依据上述的推测,A图乙地弱高压不显著,错误;B图中沙源地的低压不明显,错误;C图中乙地位于低压槽中,因此乙地应为低压,错误;D图中,北部具有低压中心,可形成沙源地,乙地位于高压脊,可形成弱高压,D正确。

(2018·安徽江南模考)下图为微信开启画面,图中引用的是地球的真实照片。

该照片是1972年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航天员在距地球约45 000千米处拍摄的,此年份前后,地球上出现了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

读图完成5~6题。

5.此日( )A.适逢我国农历端午节B.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昆仑站(80°25′01″S,77°06′58″E)看到绮丽壮观的极光景象D.长城站(62°12′59″S,58°57′52″W)看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6.此时印度半岛南部( )A.受西南季风影响,多雨潮湿B.受西北季风影响,晴朗干燥C.受气旋控制,风雨交加D.受反气旋控制,晴朗干燥答案:5.D 6.C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季节和日期的推断。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大陆几乎全部为白昼,赤道辐合带云系主体位于赤道附近偏南的位置,推测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对应的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实际拍摄日期为1972年12月7日)。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我国农历端午节多在5月底6月初;昆仑站出现极昼现象,看不到极光;长城站没有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第6题,印度半岛南部有明显的螺旋状云系(位于北半球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气旋。

1972年前后地球上出现了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印度洋水温异常偏高,当年12月份生成热带气旋属正常情况。

(2018·广东汕头期中)下面甲图中P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

乙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简图。

读甲、乙两图,回答7~9题。

7.图中P地气候类型属于(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8.关于乙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E→F→G→H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E处山地雪线低于G处C.E、G两处都是多雨区,但降水类型不同D.F、H地貌景观不同,主要原因是蒸发量不同9.若此时甲图部分地区受乙图中“三圈环流”的F控制,则图中( )A.N地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B.N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C.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凸出D.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出答案:7.B 8.C 9.D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

分析材料可知,图中P地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故P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8题,乙图中,E—F—G—H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处纬度低,气温高,山地雪线高于G处;E、G两处都是多雨区,E处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多对流雨,G处受湿润的西风影响,多锋面雨,降水类型不同;F、H地貌景观不同,主要原因是气温、降水不同,即气候类型不同。

第9题,根据纬度,乙图中F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若此时甲图部分地区受F控制,则N地受副高影响,炎热干燥,A、B错;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南半球是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出,C错,D对。

(2018·福建莆田联考)华北地区7、8月份降水量与同时期副热带高压脊线的纬度呈正相关。

下表为连续4年7、8月份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面积(单位:S=10经度×5纬度)统计表。

读表,完成10~11题。

10.甲年份副高位置及面积如表所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 )A.寒潮B.梅雨C.飓风D.伏旱11.据材料可知,华北地区( )A.甲、乙年份降水量较多B.甲、丙年份降水量较多C.乙、丁年份降水量较多D.丙、丁年份降水量较少答案:10.D 11.C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我国的锋面雨带始终在副热带高压以北,并且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相差5~10个纬度,甲年份时,副热带高压北界位于28°N,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伏旱,D对。

7、8月份北半球是夏季,长江流域没有寒潮,因此A错。

当雨带移动到华北地区时,梅雨期已过,B错。

飓风活动与副热带高压无关,C错。

第11题,本题考查雨带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副热带高压脊纬度高,偏北时,说明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强,雨带到达北方早,在北方停留时间长,华北地区降水多,所以乙、丁年份降水量较多,甲、丙年份降水量较少,C对,A、B、D错。

二、综合题(共46分)12.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22分)(1)请在虚线上用锋面符号绘出该地区的天气系统。

(2)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

(3)图中⑤处的风向为________。

①处与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若干小时,②将受________(天气系统)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________等天气现象。

(选择填空)A.天气晴朗B.大风C.气温下降D.气温升高(5)图中属于暖气团控制的地点是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点。

(6)图中②、③、④处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的是________处。

答案:(1)如图(2)反气旋(或高压) 晴朗少雨(3)西北风⑤⑤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4)冷锋B、C (5)②③(6)④解析:第(1)题,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位于③、④之间),如图。

第(2)题,据图可知:根据气压值知甲处为高压(反气旋),在高压控制下晴朗少雨。

第(3)题,据图可知:图乙为低压,根据风向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⑤处吹西北风。

①处等压线稀疏,⑤处等压线密集,所以①处与⑤处相比,⑤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第(4)题,根据②处冷暖锋运动状况,②处应受冷锋影响。

冬季受冷锋影响易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所以B、C正确。

第(5)题,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由西向东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涡,②位于冷锋前,③位于暖锋后,属于暖气团控制的地区;①位于冷锋后,④位于暖锋前,属于冷气团控制地区。

第(6)题,④位于暖锋前属暖锋雨区,多连续性降水。

13.下图为2017年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分)(1)图中丙地气压值的范围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甲、乙两地此时的风向,比较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在图中A、B、C、D四条虚线处,可能形成锋面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说明这两个锋面的性质和雨区的位置。

(4)假如虚线C处代表的天气系统以50千米/时的速度向郑州方向移动,试描述郑州未来24小时的天气变化。

(5)图示时间最有可能是________(填“1月”或“7月”),此时全球大陆等温线弯曲情况如何?答案:(1)1 000~1 005 hPa或1 010~1 015 hPa(2)甲地为东北风,乙地为西南风;乙地风力大于甲地,因为乙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C D C是冷锋,雨区在锋后(或在西北一侧);D是暖锋,雨区在锋前(或北侧)。

(4)阴天,雨雪,风力加大,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之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5)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解析:本题主要依据等压线的数值进行风向、天气系统以及产生影响进行判断。

第(1)题,丙外侧等值线的取值可能为1 005或1 010 hPa,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即可得出结论。

第(2)题,综合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即可得出风向,风力的大小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图上表现为等压线的疏密。

第(3)题,锋面形成于低压槽,北半球符合“左冷右暖”规律。

第(4)题,C为冷锋,描述天气变化时从气温、气压、大气运动和天气状况方面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