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初探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胀而导致的生态危
机,促使大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生态美育应
运而生。
生态美育是融合了生态原则与审美原则的新型美育,其重
在培养人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以期塑造“生
态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栖居”状态。
关键词:生态美育;生态教育;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73-02
生态美育,即生态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态教育和审美教
育的理念相融合,以生态美学这一理论形态出发,教育大众,尤其
是青少年一代,使其逐渐养成并完善生态审美素养。
一、生态美育的缘起
近年来,生态教育的深入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态环境
进一步好转,但随着社会发展,单纯的生态教育、知识教育已不能
适应社会要,新的社会,大众对生态生存的高层次呼唤更高层次的
生态教育的出现。
随着生态教育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生态生存观转
变;由理性教育向感性教育转变;由环境功利主义向生态审美观转
变,标志着生态美育的兴起。
二、生态美育的涵义
(一)与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基本都是以生态系统
性、物质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为主,这也是生态美育需要关注的,生态美育提倡确立欣赏自然的生态审美态度,首要的便是确立正确的自然观。
两者所追求的均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保护环境,从而达到真正的和谐发展。
性质、目标不同:生态教育是科学教育,更具理性与客观性,以求传达科学知识与把握生态规律;而生态美育是人文教育,更具情感性。
生态教育试图在人的生态认知论的基础上建立生态观;而生态美育是基于生态观基础说那个存在观的教育,意图探究人与自然最佳相处模式“诗意地栖居”。
内容不同:生态教育主要以生态知识为主;生态美育则从单纯的生态知识升华到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和存在观的教育,和谐性、动态平衡性、可持续性、审美性是其重点,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审美观是其核心。
运用方式不同:生态环境教育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是一种运用理性方式的教育;生态美育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极富情感性,力求让人们发现美、感受美,更强调生态美的教育实践。
(二)与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从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的内涵上来说,美育的基本性质、任务与目标都适合于生态美育,生态美育的发展有赖于普通美育的不断深化。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生态意识与生态原则介入到审美中,美育是没有生态概念的,生态美育在一定范畴上丰富了美育的思想,更强调和谐发展。
三、生态美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
从形象入手,是生态美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生态美育并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态美的生动形象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众亲身参与生态美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美、获得体验。
(二)情感性。
生态美育是人文教育,更多从人的存在出发,与生态环境教育相比,更注重情感。
生态美育是情感教育,通过美的生动形象来感染受教育者,以情动人,以期达到共鸣,这远比更注重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生态教育更易于接受。
(三)和谐性。
生态美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和谐教育,这是其他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点。
以生态美为基础的生态美育其实质也就是以核心为核心的教育。
生态美育即倡导大众学会对生态和谐的感受、体验与珍视的过程,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兼具的和谐。
(四)人本性。
生态美育直接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现实关注与终极关怀,它将生态原则融入审美原则,结合生态教育与普通美育的优势,其宗旨是建立健全生存观,培养新一代“生态人”和“诗意栖居者”。
四、生态美育三维体系的建构
生态美育是在生态教育与审美教育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以及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状,其理论体系的架构必须进行“多维”思考和“高位”设计,建构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生态美育体系,即三维生态美育体系:时
间维度生态美育、空间维度生态美育、形式维度生态美育。
(一)时间维度生态美育
从国内外有关教育会议决议和文件中可以看出,对“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士”、“每一个人”、“个人、群体”实施生态美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终身过程”。
生态美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
本文希望通过从时间维度上,更好解决生态美育在时间上的不连续问题,在重视中小学阶段的同时,不忽视学前、大学生和成人群体的生态美育。
1、儿童生态美育。
对“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士”而言,可以将幼儿、小学阶段的生态美育称之为“儿童生态美育”。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是生态美育极为重要的对象。
这一时期的儿童(少年)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态、自然的人士处于初始状态和建构时期。
这一阶段的生态美育需要以大自然本身作为教育素材,从生活开始,将最本源的生态知识和美感体验让孩子们感知,从小培养他们生态审美素养。
这一时期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自然教育”、“自然学习”、“户外教育”等形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感知自然、感知和谐之美。
儿童生态美育对人的一生起着奠基作用。
2、中学生态美育。
与儿童生态美育相比,中学(包含初中、高中与中职)阶段的生态美育也是一种建立在青少年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基础之上的教育,是儿童生态美育的时间延续。
是基础
性生态美育。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和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及初步的生态行为能力和审美水平,处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期。
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因此在生态美育的过程中,更需要重视生态知识、情感、价值观、参与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3、大学生态美育。
这一阶段的生态美育通常是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生态美育,与中学与儿童生态美育相比,这一阶段应该更多关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和谐教育问题、生态决策问题以及对审美批判性思考问题等。
4、成人生态美育。
审视我国生态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现状,成人教育尚未成为生态美育体系中一个重要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将成人生态美育纳入到全民生态美育体系之中,有助于提高全民生态审美素养,以及“生态社会”与“诗意化栖居地”的构建。
(二)空间维度生态美育
空间维度生态美育指的是学校生态美育、家庭生态美育、社区生态美育,或者说生态美育融入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
现有生态教育实践表明,现有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现象,学校教育相对较好,而社区、家境较差。
1、学校生态美育。
学校生态美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生态美育是全民生态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学校所
有教育理念、教育活动的连续过程;二是生态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课程建构,包含了生态美育的目的、目标、实施及评估体系,必须有明确的界定;三是生态美育作为渗透式教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求教育者、管理者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态审美素养,善于挖掘生态美育素材,从而言传身教达到教育目标。
2、家庭生态美育。
良好的家庭生态美育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提高内在修养的情感与意识,通过科学、绿色的生活教养方式,培养孩子从小建立科学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良好的家庭生态美育是一种奠基性教育。
3、社区生态美育。
由于对社区教育的内涵有多种不同论述,可以将“社区生态美育”暂且界定为:社区生态美育是指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以社区内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培养社区成员生态审美情感、培养其生态审美能力、建立健全生态生存观的生态美育活动。
社区生态美育应以学校生态美育中的儿童和中学生态美育为依托,重在普及生态审美知识,为公众有效参与生态审美实践提供条件。
(三)形式维度生态美育
就生态美育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而言,可以将生态美育分为课堂和非课堂两种形式的生态美育。
1、课堂生态美育。
课堂生态美育即实践维度中从幼儿到大学阶
段的生态美育以及空间维度中的学校生态美育。
属于操作层面上的课堂生态美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系统性、内容系统、操作具体等特点,通过课堂生态美育可以系统培养受教育者关于生态学、美学、生态美学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受教育者较高的生态审美素养,从具体教育形式分析,课堂生态美育可以分为课程式、渗透式和活动式三类。
2、非课堂生态美育。
在生态美育的组织形式中,非课堂生态美育是地课堂生态美育的整合、补充与延伸,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级各类培训和各类宣传来配合完成。
从具体教育形式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媒体宣传、艺术熏陶和实践体验等三种类型。
总的来说,生态美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从理论研究的深入性和实践的广泛性上来说,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都是需要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有待加强的。
生态问题因人而起的,其解决也必须从人入手,把“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素养的培养,应是未来生态美育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
社,2004,8.
[2]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
[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4]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