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4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No.42006年12月 Journalof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Dec.2006
生态美育的基本性质
苏小芸(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摘 要:生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提倡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即精神层面的和谐,亲近人的生存本质,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推动“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生态人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6)04-0213-03THEBASICNATUREOFECOLOGYESTHETICEDUCATIONSUXiao-yun(SchoolofLiterature,Southwest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Theecologyestheticeducationisdifferentwiththegeneralecologyeducationandtheestheticeducation,ithasuniquena2ture.Itisonekindofemotioneducation,affectthehumanbythevividimage,hastheprofoundinfluencetothehuman.Advocatesthehumanandthenaturalhigh-qualityharmoniousnamelyenergeticstratificationplaneharmony,closewiththehumanthesurvivales2sence,thedirectactiontointermostfeelings.Impelthetransformationtheeconomicmanapproaches“theecologyperson”.Keywords:ecologicalaesthetics;aestheticeducation;ecologicalperson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背景下,生态美学这一具有中国独创性的美学观念应运而生。它脱胎于生态学,以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使命,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可以说生态美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在审美思维中的一种反映,是美学研究者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灾难和危机的一种反思[1]。生态美学兴起于对人类命运的美学关怀,它将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问题,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最高的审美尺度和根本的价值理念。生态美学的出现由此可以说是一种深刻的“美学转向”[2]。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问题是生态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美育将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所谓生态美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也区别于生态审美教育,它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是生态学、美学、教育学的有机结合,是重在进行生态观、生态审美观、生态生存观的教育[3]。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和普通美育相比,有其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它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感性教育,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体现对人的生命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的美育。同时它也是致力于人格完善的美育,它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美育转向”。对生态美育基本性质的把握,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美育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在审美教育的实施中更好的贯彻生态美育思想,最终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1 形象性从形象入手,动之以情,是生态美育的重要特收稿日期:2006-10-11作者简介:苏小芸(1982—),女,重庆人,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文艺理论。点。生动妩媚、款款生情、魅力四射的生态美,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宠辱皆忘,流连忘返,没有人不被其美所征服。生态美育采取的这种形象的方式生动直观,更容易被人接受。它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教育,而是通过生动的生态美的欣赏,以美动人、以美启人,通过生态美的可爱、可亲的生动形象来打动人,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生态美的珍惜、爱护之情。这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有影响力。在生态美育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单纯的说教,要让人们多参加生态美的欣赏实践,让人们在对生态美的体悟、感受中受到教育。这种教育更容易打动人,对人的影响也更深刻。2 情感性生态美育是人文教育,它虽然包含有知识性,但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关注人的生态意识和存在观。与生态教育的理性特征不同,生态美育更重情感。生态教育在生态知识教育基础上意欲建立人的生态观。而生态美育则是在基于生态观之上的存在观的教育,其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实现人的“诗意栖居”。生态美育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探究人与自然存在的最佳模式。因此,生态美育是一种更宏观、更切近自然和人的生存本质、对人更有影响力的教育,它比单纯的生态教育具有更广阔、更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美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性情,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实现审美的生存。同样生态美育也是要通过对人生态情感的培养,提高人的生存意识,实现生态审美生存。生态美育是情感教育,不是理论说教,一般的生态教育以生态知识为主,它注重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是理性的、客观的。这种理性的说教往往显得冷冰冰,不容易被人接受。而生态美育则是通过美的生动形象来打动和感染受教育者,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态美的追求与渴望。生态美育以情动人,通过对人情感、心灵的拨动来感染人,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直指心灵的。3 和谐性人们和谐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实现。生态美育在这一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从本质上讲,生态美育就是和谐教育。我们知道,生态的重要特点是它的和谐性。以生态美为基础的生态美育必然也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教育。美来自和谐。生态之美就是和谐之美。生态美育的过程也就是使人学会对生态和谐的感受、体验和珍视的过程。生态美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对生态美的愉悦感受,认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体会到世界之美来自万物之“和”,从而积极地去维护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美育所主张的和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谐,而是全面的、深刻的、高级的和谐,是超越了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和谐。这种高级的和谐,不仅是指更大范围上物的层面的和谐,而且还指更高层次上的精神和谐。人们为了物质的需要不破坏生态、不消灭其他物种的存在,这只是物的层面上的和谐,而更重要的还是在精神层次上的和谐。精神层次的和谐就是人与对象世界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关系,而是把世界的存在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能与之进行精神交流。在精神和谐中,对象与自己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里没有了主体与客体之分,没有了中心,各存在物在一种平等、相依、共生中达到和谐。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只是建立在物的关系层面,人保护自然只是看到它对自己有物质的用处,现在的保护是为了将来的使用,那么这种保护将是非常无力的。因为,“如此就会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保护———利用———破坏。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境,而利用的结果又破坏了环境”。以用为度,也就是以人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以自然的需要为标准的保护,不会使自然得到真正的保护。要突破这样一个怪圈,就必须走出物质和谐的层面,进入精神和谐之境界。在精神和谐中,自然不是因为有物质之用才受到人的喜爱,而是因为它能够与人进行精神交流而成为人的朋友。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不仅是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更重要的它是我们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想与自然亲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常常使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置身在大自然怀抱之中,从而体验到心胸变得宽阔,头脑变得清静,心情变得怡然的美好感受。经常置身在大自然怀抱之中,与大自然进行交流沟通,欣赏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色,人的精神境界确实会获得一种美感,一种升华。”[4]自然是我们心醉沉迷、难舍难忘的精神家园,而人对自然的体验一旦到达了精神的交融与互动,就不可能去破坏她,并且对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将感到不可容忍。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和谐一旦进入到精神的层次,人对和谐的追求将成为内在的生命需要,对和谐的保护也将变成自觉的行动。生态美育412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以和谐教育为中心的这一特性,决定它在未来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必然要发挥巨大的作用[5]。4 亲人性生态美育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体现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的美育。它亲近人类生存的本质,认定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组合,帮助人留待于栖居中,以一种“亲在”的状态在世界存在。其实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人,在于人的发展的失衡。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人的问题。只有人从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产生了生态意识,社会拥有了大量的高素质的“生态人”[6],生态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最终才能进入生态存在之境。生态美育的这种亲人性,决定了在由“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过程中生态美育将发挥本质的作用。“生态人”不同于“经济人”。“生态人”“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他们的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的道德、智慧和原则做事,追求生态性生存。“生态人”拥有和谐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在处理发展的问题上始终以生态的原则为准绳,总是追求可持续发展。比如,他们在发展决策中,不是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原则,而是把生态安全放在首位。任何发展,不管利益再大,只要危及生态安全则应坚定否决。因为生态利益比任何经济利益更重要。他们并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要考虑综合效益。他们不单纯考虑“利己”,同时还要考虑地区、代际的公平,在经济发展中,为他人、为后代留下继续发展的空间。“生态人”主张权利、责任、义务三者统一。他们讲究人与自然、经济合作的双方“双赢”。同时“生态人”还拥有重视生命过程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不是静态的、只看结果的价值观,而是动态的、重视生命过程性的生命观。“生态人”的培养不是普通的教育可以实现的,一般的生态教育以生态知识为主,它注重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是理性的、客观的。这种理性的说教往往显得冷冰冰,不容易被人接受。生态美育与单纯的生态知识教育相比,在可接受性、影响的深远性、内在需要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一般的生态知识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不可抗拒的、直指心灵的。生态美育倡导的生态审美原则,对人的生存具有更深层的影响。一般生态教育灌输的是理性行为原则,而生态美育倡导的则是生态存在原则。一般生态教育重视说理教育,主要通过讲道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而生态美育则是从审美的高度来观照生态问题,把生态与人类存在相结合,站在存在的高度,对人类的命运和生存本质进行探寻。因此,它是一种更宏观、更本质的教育。它直接影响人的存在观,对人的生存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生态美育也超越了普通的审美教育。普通美育的潜台词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普通审美中,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人对自然的观照、观念的灌注和移情。自然审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人在这个过程中是主要的、关键的、中心性的。人是自然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创造者。在这里,人对自然是俯视的、高屋建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关系。而生态美育强调的则是万物平等、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里不是谁改造谁的问题,而是适应与和谐共生。生态美育将生态原则溶入到了审美原则。生态美育以全新的、生态的、可持续的理论武装人,其宗旨是建立健康的生存观,培养新一代“生态人”和“诗意栖居者’,它比普通美育更切近人的生存本质。生态美育的特殊性和优势使它在当今社会的生态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类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生存不能没有生态美育。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生态美育,大力开展生态美育活动,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受到生态审美教育,都成为“生态人”,人类生态化的生存理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参考文献:[1] 刘精科.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2004(10):27-30.[2] 祁海文.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9):70-74.[3] 丁永祥,李新生.生态关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4]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广州:南方出版社,2002.[5] 丁永祥.生态美育和和谐社会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146-149.[6] 丁永祥.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172-175.责任编辑:秦 俭512第4卷第4期 苏小芸:生态美育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