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1.战国墨家的流派
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
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
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
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
《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
《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
(1)知识之来源
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
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
1.辩之广义狭义
(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
(1)或也者,不尽也。

(2)假也者,今不然也。

(3)效也者,为之法也。

(4)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5)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

(6)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7)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1.同
同是指重、体、合、类。

同四种。

故谓此物与彼物同,彼物与此物同,其同同而所以同不必同也。

如墨子与墨翟,二名俱指一实,是重同也。

凡相“连属”者,如手足头目,同为一人之一体,是体同也。

凡“同所”,“俱处于室”,即同在一处者,如同室之人,同在一室之中,是合同也。

同类之物,皆有相同之性质,是类同也。

2.异
异是指不体、不合、不类。

异亦有四种。

必先知所谓同物之同,果为何种之同;所谓异物之异,果为何种之异,然后方可对之有所推论而不致陷于误谬也。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墨经》主张离同异、合坚白。

《墨经》认为共相蕴含在个体之中,共相不能独为名所指。

《墨经》以为坚白相盈,不相外,同在于石,所谓“存”也。

吾人视石,得白不得坚;吾人拊石,得坚不得白;然此自是吾人之知与不知耳,非关石之有无坚与白也。

坚一也,白二也,因见不见离,而谓一二不相盈。

然见与不见,与石之有无坚白无关。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1.驳“火不热”之说
“火不热”之说认为火的热来源于人的感觉。

《墨经》认为热是客观存在的。

2.驳“一尺之棰,曰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
《墨经》认为凡是可以分割之物必须能够分为两半,如果微小到不能分为两半,就不可以分割。

3.驳“今日适越而昔至”之说
《墨经》认为远行必须历经一段时间。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1.对墨家兼爱之说的批评
(1)“无穷害兼”,是指天下之人多的无法个个兼爱。

(2)“杀盗即杀人”,是指墨家主张兼爱众人与惩罚有罪者自相矛盾。

2.墨家对兼爱之说之辩护
(1)“无穷害兼”之辩护
人的数量可以准确知道,爱的人数可以穷尽。

人的住处远近,并不妨碍兼爱之心的扩散。

(2)“杀盗即杀人”之辩护
盗贼虽然是人,但是与一般的人在本质上不相同,杀盗不会有损于兼爱之心。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1.驳儒家祖述尧舜之说
尧舜的统治只能适合于当时的社会,世易时移,不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尧舜的仁义之举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尧舜的仁义之举,可能名实不符。

2.驳告子一派仁内义外之说
仁义一体,都有爱与利。

3.驳阴阳五行家之说
五行相胜之说并不合理。

4.驳老子之说
(1)教必有学,学有益处。

(2)“有无相生”并不适合一切事物。

5.驳庄子之说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与人的意见,万有不齐。

执一为是,并不合理。

《墨经》主张人所是非不同则辩,辩则当者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