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商现场评估表-简洁实用

供应商现场评估表-简洁实用


研发流程 4.2 是否制定产品质量计划,包括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 4.3 新产品研发的评审、验证、确认过程是否得到明确规定?
4.4 对零部件供方的送样是否进行测试承认?
4 产品设计
4.5 对于设计/工程变更是否有识别、审核、批准的书面化程序?
4.6 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机发放ECN并及时传达到受影响的部门? 工程变更 (ECN) 4.7 设计/工程变更在执行前是否经权责人员审批并形成记录?
1
文件控制 质量体系
1.4
是否有适当的证据说明,有对外部文件如客户的订单、标准、图样、程序 、规章和标准等文件及其版本的控制?
1.5 是否所有质量记录保存完好、易于检索,并且定期维护整理?
1.6 是否定义了质量记录的保存时间,并且质量记录未超出规定的保存期限?
培训 1.7 公司是否制订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培训计划? 1.8 对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是否进行识别并明确培训需要?
2.11 是否完善?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包括审核结果、顾客反馈、过程业绩以及以往管理评
2.12 审的实施状况?
2.13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明确并有利于质量的持续改善?
3.1 对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是否进行识别? 环境设施
控制 3.2 是否有一个单独检查场所,配备适当的照明和检验桌台?
3.3 是否推行6S管理,6S实施效果如何?
6.11 是否按品质状况进行检查水准调整?
6.12 是否有防静电规定并依规定执行?
6.13 对客户提供的物料是否进行检验?
6.14 不合格品是如何进行识别的?
不合格物 6.15 是否有降低标准或让步接收不合格物料的情况,如何进行批准的? 料处理
不合格物
料处理 6.16 对不合格批次是否有相应部门或供应商的分析改善报告?
4.13 产品设计开发输出文档是否包括功能性能说明并经过评审?
开发设计 4.14 是否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特性作出规定?
输出
4.15
量产前是否检验产品符合设计规格的要求(如设计评审/确认),并形成 记录得到审批?
4.16 对产品的验证确认过程是否符合产品设计开发策划的安排?
5.1 是否制定了选择和评价供方的标准?
5.2 是否与供方签订品质协议来约束双方贡权?
5.3 合格供方名单是否经审批生效并定期更新?
5.4 是否定期对供方业绩进行考评并形成记录?
供方管理 5.5 是否定期对供方监察?
5.6 对考评或者监察不合格供方是否要求提供书面Leabharlann 善并进行改善效果验证?采购和供
5.7
是否对供方提出不断提升的质量目标,并定期考评质量目标达成状况,并 要求供方持续改善?
2 职责
2.7 是否保持了正确适宜的管理评审记录? 2.8 是否根据计划及内部质量审核程序进行组织的全面内部质量审核?
2.9 内部质量审核时是否制定了具体审核计划和检查表? 在内部质量稽核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权责部门的管理者能否及时采取纠正
体系评审 2.10 措施? 是否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评审记录
3
测量和检
3.4 设备是否按照适当的间隔时间对实验设备进行校验?
测设备
量测体系
3.5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试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 前进行校准或验证。
3.6 对新增试验设备投入使用是如何管理的?
3.7 是否有一种适当的机制去管控设备校准?
4.1 是否有程序规定去控制和验证产品设计,以保证符合所有的要求?
4
产品设计 和开发
4.8 设计/工程变更是否按照文件规定发放到需要发放的部门? 4.9 ECN变更前是否通报给顾客同意后才实施?
4.10 对客户规定的产品有关技术要求是否进行定义并形成记录? 与顾客有 关的过程 4.11 对顾客要求变更的内容是否进行评审?
4.12 与顾客沟通的过程是否形成记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确认?
6.17
对分析报告中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及其效果是符合跟踪、确认的,是否有记 录?
7.1 是否制定QC工程图或PMP并以此作业?
7.2 生产开始时领料或者配料的依据是否明确?
7.3 是否识别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并加以控制?
7.4 是否记录新产品量产中发现的设计不良并采取改善措施?
2.1 对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有规定?
2.2 公司组织架构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中关键过程相一致?
质量策划 2.3 对质量目标是否分解到各个部门? 2.4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并能保持持续改善?
2.5 对质量管理体系在组织内部建立了哪些沟通渠道?
备注
2 职责
质量策划
2.6 能否保证客户相关信息在组织内部的适当并且及时沟通?
供应商名称:
审核人:
供应商评审表
审核日期:
序号 一级项目 二级项目 序号
具体项目
是否评审 是否做此
此项
项 得分
(1/0) (Y/N)
质量手册 1.1 公司是否有文件定义来证明他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及品质承诺?
1.2 质量文件发行前是否经过相应权责人员的审核和批准?
1.3
是否有一个适用的管控文件系统,并确保他们容易的标识,审核,批准, 更新和分发?
6.4 物料变更时是否有明确的检验依据?
6.5 检查员是否按检验标准或规范进行检查?
6.6 检验使用的样品是否经过认证和处于受控状态? 来料控制 6.7 对检查员是否考核和定期培训,是否有明确的培训计划?
6.8 对检查员是否实行认证制度?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6 来料控制
6.9 检验用仪器校准状态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6.10 检查的记录是否进行保管?
采购控制 5.12 是否制定新供方开发计划并执行?
5.13 当供方违约是否对供方采取必须的控制?
5.14 是否制定批准适宜的采购计划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
6.1 针对每一种部品的检验是否都有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否明确、清楚?
6.2 新物料到货时,是否具有工程或研发审批的部件承认书?
6.3 检验标准或检验规范是否在生产前作成、检查方式及项目是否明确?
5 方管理控 制
5.8
是否根据业绩考评结果对供方采取相应措施(如减少订单、停止采购、辅 导监察等)?
采购和供 5 方管理控

5.9 是否要求供方定期对产品进行试验以证明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
5.10 采购订单等是否经审批后才发出?
5.11
对于紧急采购未经承认的零部件(包括零部件未经承认和非合格供方)是 否经审批后才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