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分析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梁王的得与失。
【答】:看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我感触良多。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开始于王登基二十五年后重阳节的前一天。
梁王是一个讲“规矩”的男人,菊花台上,梁王告诫众人:“在这方圆之中,你们各居其位,这就是规矩了,忠孝礼义,君臣父子,规矩不能乱。
”所以他吃饭的桌子也是方圆搭配的图案,一家人的位置从未乱过。
他时时告诫王后与他的王子们,家所以为家是因为有规矩的存在。
像大多数男人一样,王的规矩其实就是他自己定下的。
比如说他给王后定下的规矩是“有病就得吃药”,这听上去天经地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后是否有病得由王来决定。
所以王后喝了二十几年的药,因为王认为她有“虚寒症”。
男人会把问题简单化,他们常常以此标榜,结论是吃药就是规矩,不吃药就是坏了规矩,王不止一次对英勇神武的二王子元杰说:“你想要的,是我给的,但不能抢。
”为了证明自己说话的正确性,他特意坐在椅子上与二王子元杰比武,并将之击败。
然而王忘记了一点,他成为规矩的制定者的权力,正是他二十五年前抢来的。
然而悲剧不可避免的因素在于,所有人都坏了“规矩”。
太子元祥与王后通奸,二王子元杰起兵反叛杀入王宫,三王子元成杀太子逼王退位。
梁王很受伤,也很痛苦。
男人的伤痛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不在于受伤的深浅程度,重要的受伤的位置。
比如脸是万万伤不得的,面子大于一切。
王后与太子的错误自然是大大没有面子的事,于是王后得办,太子得废。
王后自然办得无声无息为最好,用一种叫草乌头的慢性毒药将之变成植物人。
男人对于“红杏出墙”女人的恨远高于“墙外”那个男人,在“墙内”出事也是一样。
二王子元杰的错误也是面子问题,本来王废太子是准备立二王子元杰为新储君的。
可是王说过:“我不给,你不能抢。
”不听老子的话老子就杀你一万叛军,只为告诉儿子一句话:“老爸说抢不得,就抢不得。
”三王子元成就更可恶了,杀太子就是杀我儿子。
你杀我儿子我就杀你,哪怕你也是我的儿子。
王告诉儿子的道理,三王子只有来世再消化了。
能坚守规矩的男人,心理上都是骄傲的男人,骄傲的男人更多寂寞,寂寞是骄傲的代价。
谁也搞不清是王撑起那一身黄金战甲,还是战甲本身支撑着王的身躯。
脱掉战甲后的王,把自己疲惫之躯置身于蒋太医(倪大宏)特制的蒸汽药桶之中,那时他只是一个无助的老男人,那是骄傲的代价。
亲人一个一个死去后,老王依旧坐在方圆有序的桌子旁骄傲的说:“我不给,你不能抢。
”守规矩的男人,都是有些老情怀的男人。
二十五年来,王对前妻念念不忘,并将二十五年前的起居布置一直保存着,二十五年“守”得力量是令人感动的,但是二十五年后,王怀念的女人出现了,王的决定竟是——杀。
很多伟大的爱情其实是我们爱上自己的爱情,而不是爱情中的那个对象。
前妻得出现抢走了王二十五年的怀旧,只有杀才可以继续自己的爱情。
很遗憾,梁王是五代十国的大王,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规矩的年代,杀子夺媳,弑主屠父。
北方35年间出现14个皇帝,只有非正常死亡才可以使之成为史实。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子——可怜,从小失去母亲,被后母勾引,又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发生感情,最后又死在自己亲弟弟的手上,如此悲剧的一个人,实在令人痛惜。
命运不会选择弱者,因为懦弱者总是在压力前选择背叛。
他背叛了父王,和王后通奸;他又背叛了王后,将王后起兵的计划告诉了王。
成王子——可恨,小小年纪,心如毒蝎,杀死自己的兄长,逼父王退位,可惜螳臂挡军,不自量力,最后的下场也很凄凉,只是很活该。
他只是一个孩子,却把自己当成了雄鹰。
他也策划了一次可笑的政变,却被王用皮鞭结束了生命。
杰王子——可叹,戍边回宫,本来等着他的是父王的厚爱和即将到手的太子宝座,但是为了自己的母后,不得不起兵造反反对自己的父王,造反失败被俘,父王让他以后专心伺候母后吃药就可不死,但他宁愿自杀都不愿看着母亲受苦!梁王其实最看重他,也给过他多次机会让他学会省时度势,他却放弃。
只要过了重阳节,梁王就会改立他为太子。
他却陪着他的母亲完成了一次美丽的疯狂。
王后——可悲,作为王的女人,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因不甘寂寞而乱伦,去勾引自己的继子,最终吞下苦果,明知王给她吃毒药也不得不吃,由于不甘心,找到杰王子,利用她的孝心说动他造反帮助自己,其实她就是一个武则天似的女人,估计如果造反成功,她必定处死王,而当上王的不会是杰王子而是她自己。
梁王——可怕,老谋深算,心狠手辣,为了权利不惜牺牲一切,但是他是王为了他的王权不得不这样做,最后的下场了,三个儿子,大儿子被三儿子所杀,二儿子因造反失败自杀,三儿子被自己活活用裤带抽死,刺客杀掉自己的前妻,王后又背着他和自己的大儿子有奸情,最后的结局只剩下他一人,让人感到可怕。
分析梁王的话,梁王是希望治好王后的病么?王后要的,梁王给的了么?王后脾气烦躁,遇事毫无兴致,整天冷言冷语,是谁造成的呢?难道不是因为风雨如晦,朝野满盈的缘故么?梁王的话说得很分明了,对王后客气,是看她父王面子,而不是他爱王后,梁王追求的是面子,王与王后之间要象个样子,这样才可以垂范天下嘛。
所以呢,梁王装模做样的爱王后给天下人看,王后也必须配合之,装模做样的拥护王,给天下人看。
如此一来,规矩定矣!梁王的错主要在于使用最后一招,借自己儿子的手杀死王后,借王后之手杀死儿子。
太子违法与王后通奸,必须以法律处置,以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处理,必须回归到事物的本然属性。
总之,梁王得到的是权位和尊严,失去的是包括自己亲属在内的所有人。
二、案例分析:公司会变得过于道德吗?“几年前,我们在为一份政府合同而竞争,”马丁•马瑞塔公司(Martin Marietta Corp.)的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Norman Augustine)回忆说,“出价低的就能赢。
在报价前两天,我们得到一个棕色纸袋,里面有我们竞争对手的报价。
”管理者用不着思考就知道他们该做什么。
他们把报价单交给美国政府,并把结果通知他们的竞争对手。
与公司的道德信念一致,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报价。
结果如何呢?马丁•马瑞塔公司失掉了这份合同。
公司的部分员工失掉了工作,公司的股票急剧下跌。
这是马丁•马瑞塔公司过于讲求道德了吗?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不正当的手段成为常规,这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过于高尚,是否意味着一定会输给其竞争对手呢?或者,公司花费大量钱财来达到远高于法律规定的安全或环境保护标准,情况会怎样呢?这是否会降低公司的盈利呢?一派观点认为,道德的主题涉及的是原则——对或错的标准。
所以,不存在过于道德的问题。
你怎么可能有过度的原则呢?虽然较高的道德标准可能在短时间内损害公司的利益,但从长计议的话就会有收获。
那些把原则定得很高的公司,像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莫克公司(Kerck)、豪尔马克卡片公司(Hallmark Cards)、德尔塔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s)、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形成了积极的公众形象,导致长期的盈利。
反对者认为,这可能会有太多的好事要做。
例如,有关研究试图探讨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利润的关系,结果发现了曲线关系。
利润随着一个公司从没有或很少有社会责任感到有中等程度的社会责任感而增加,但是,最有责任感的公司利润却下降。
正像管理层肯花费太多钱财在广告上、在计算机上、在研究开发上一样,他们在社会责任感上也可能投入过多。
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就是一个例子。
60年代至70年代,控制数据公司在暴乱集中的城市建起工厂,他们雇用了少数民族者,这些人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不具备工作的基本要求,公司让他们发展,有的还成为管理者。
但是,日本竞争对手在80年代中期的猛烈攻击,使得控制数据公司一败涂地。
有些人认为,控制数据公司的管理层把他们的时间、精力和公司的资源太多地投入到做好事上了。
这使传统地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你怎么看?企业会变得过于道德吗?【答】:在大家看完后肯定都要认为这是一个故事,不会是真实的事情,我们暂且先把其真实性放在一旁不予考虑,就这件事情本身来看。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当不正当的手段已经成为常规时,这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所处的市场环境极其规范,并且大家都在自觉遵守或者是由于政策法规的强制约束下而被动的遵守,那么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就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会给企业本身带来负面的影响。
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并没有达到如此的完善,没有一点瑕疵,所以企业是否还会去遵循这样一种商业道德呢?这其中涉及到了博弈的问题,就像博弈理论中的囚徒理论一样,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不去遵循过度标准的商业道德。
我们接着来分析上面这件事,在马丁·马瑞塔公司收到那个棕色纸袋时,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他们所面临的是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有以下三种可能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一是这个纸袋可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为了试探他们而故意发出的;二是这个纸袋可能是政府为了试探双方的诚信而故意寄出的;三是这个纸袋也可能是他们竞争对手的敌人为了报复而故意寄出的。
在分析了以上三种可能后,马丁·马瑞塔公司最后选择了把纸袋交给了政府。
那么马丁·马瑞塔公司的这种行为是属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呢?还是属于超出普遍道德意义的过于道德呢?在此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学中公司的定义:公司就是以赢利为目的,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经过转换,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独立的经济实体。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司主要的目的就是以赢利为目的,以实现公司的所有人和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一个经济实体。
这也就可以理解当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道德问题与经济利益相冲突时,会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来考虑其选择。
说到这里我们再引入一个概念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道德标准尺度:公众道德标准,可以分为非道德区间、道德区间和过于道德区间。
公司的道德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其大小是根据几方面来确定的:一方面从公司发展的纵向来说,在公司规模小和行业影响力小的时候,公司在公众所接受的道德标准左右浮动的区间会比较大,在此区间内公司的行为不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反感,因此也不会损害公司的主要利益。
例如:中国现在的众多中小私营企业。
在公司规模比较大,行业影响力比较显著的时候,公司在公众所接受的道德标准左右浮动的区间会比较小,因为在此阶段如果公司做出了超过道德标准稍微多一点的事情后,就会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反感,影响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公司的主要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我们从公司发展的横向来看,公司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法制制度是否健全也是影响道德区间大小的主要因素。
商业法制制度不健全的社会,道德区间相对比较大;而商业法制制度健全的社会,道德区间则相对比较小。
同时道德区间的大小还受到公司所处行业的影响,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例如:食品,医药,化妆品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相关且影响个人健康和生命问题的行业,还有一些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设备生产安装行业,例如:消防,锅炉等一些高危产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