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一、联防联控重大传染病。
1.加强重大传染病监测处置。
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应急能力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
积极防范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疫情输入,有效应对流感、布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
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强化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
2.强化预防接种服务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和接种服务,逐步推行“二级接种为主、三级接种补充”的预防接种模式,逐步减少入户接种服务。
实施预防接种服务网格化管理,结合医疗建设,合理设置接种单位,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规范性、可及性,确保全省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努力达到95%,以医疗为单位达到95%。
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认证制度,严格规范疫苗使用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行为,保障疫苗使用安全。
扎实做好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
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机制,推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商业保险补偿工作。
3.强化结核病防治。
全面贯彻我省结核病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结核病防治重点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强化学校结核病防控,全面落实新生入学体检、因病缺课登记、病因追踪、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防治服务模式,将“防、治、管、保”落到实处。
重点加大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的救治救助力度。
4.强化艾滋病综合防治。
落实山西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实施目标管理,确保措施到位。
以公益宣传
为重点,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全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注重综合干预实效,推广安全套使用,着力控制性传播;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有效预防吸毒传播。
健全检测网络,扩大检测范围,创新检测方式,提高全人群检测率,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
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科学合理设置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感染者和病人治疗随访可及性和及时性,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加强预防母婴传播和临床用血核酸检测,持续减少经母婴、经血液传播。
强化救助政策落实,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感染儿童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
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落实培育引导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二、明确防病职责。
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
医疗要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室,按要求配备人员。
要健全内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以医疗为中心、县乡村三级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对所承担的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职业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与处理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工作下沉,建立包片帮扶、蹲点帮扶等协作机制,深入医疗,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督导评估,提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质量。
三、完善工作机制。
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着眼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优势,及时研究分析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细化、深化、实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要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的日常考核结果作为医疗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费拨付、人员绩效工资挂钩。
要健全完善医疗薪
酬分配制度,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
四、积极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传播和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理念和科学知识,传递健康信息,倡导文明习惯,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防病意识,引导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增强群众的感受度和获得感,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主动防病、维护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