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混凝土浇筑工艺分析
第3页共11页
接受人:交底人:工区总工程师:技术交来自书工程名称大桥名
技术交底单位
施工单位
交底项目
混凝土浇筑工艺
交底日期
年月日
内容:
怀疑是坍孔征象,可用测深锤探测。如测深锤原系停挂在砼表面未取出的部分现被埋不能上提,或测深锤探测砼面时达不到原来深度,相差很多,均可证实确为坍孔。
坍孔原因:可能是护筒底脚周围漏水,孔内水位降低,不能保持原有静水压力,以及由于护筒周围堆放重物或机器振动等均可引起坍孔。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大桥名
技术交底单位
施工单位
交底项目
混凝土浇筑工艺
交底日期
年月日
内容:
1.混凝土的浇筑
(1)水下混凝土浇筑导管要符合下列要求:
a.钢导管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导管直径与桩径及混凝土浇筑速度相适应,可为20~30cm。导管管节长度,中间节宜为2m等长,底节可为4m,漏斗下宜用1m长导管。
d.导管要位于钻孔中央,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超过钻孔深的0.5%并不大于10cm。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升降试验。导管吊装升降设备能力,应与全部导管充满混凝土后的总重量和摩阻力相适应,并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2)导管的安装;根据施工工艺要求,采用内径32.5cm,厚度为4mm的导管,导管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满足施工要求,导管与导管之间采用螺旋连接,采用“○”型橡胶密封圈密封,并做泌水性试验。向拼装好的导管内灌入70﹪的水,然后接好输风管,输入计算好的风压力,经计算为6.2个大气压(即581.9kpa)。其试验压力不得小于灌筑混凝土时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则: ( )
化为大气压: 个大气压
经检测合格后,导管方可使用。
(3)提升钻机,盖好井口盖板,连接导管并下入水下。导管在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导管采用密封连接,保证不漏水。导管底端面距孔底0.30-0.50m。
(4)储料斗要有足够的容量,首批砼量计算量为 ; ;
其中 ——开导管灌筑首批混凝土的需要量,m3;
第1页共11页
接受人:交底人:工区总工程师: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大桥名
技术交底单位
施工单位
交底项目
混凝土浇筑工艺
交底日期
年月日
内容:
式中 ——混凝土的密度,取 =24 ;
——导管内混凝土柱最大高度,一般采用全长,取 =39m;
——孔内水或泥浆的密度,取 =1.08 ;
——灌筑时,混凝土顶面至水面或泥浆面的高差,取 =39m。
(8)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经常检测砼坍落度,并做好记录,每桩做砼试块不少于2组,用于检测水下砼的抗压强度。
(9)在浇注过程中,将孔内溢出的泥浆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防止污染河流及周围环境。
2.钻孔桩灌注混凝土时不良现象的处理
(1)坍孔
在灌注过程中如发现井孔护筒浆内泥浆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应
b.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拼和试压,按自下而上顺序编号和标示尺度。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超过孔深的0.5%并不宜大于10cm,连接时连接螺栓的螺帽在上面;试压力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
c.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台高度决定。漏斗底距钻孔上口,大于一节中间导管长度。导管接头法兰盘宜加锥形活套,底节导管下端不得有法兰盘。有条件时可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但必须有防松装置。
——导管内径,m;
——首批混凝土要求达到的桩孔灌筑深度,m;
——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取0.8~1.2m;
——管底至孔底的高差,一般取0.4m~0.5m;
——桩孔截面积,m2;
——孔内混凝土到达 高度时,导管内混凝土与导管外水压平衡所需高度,m;
第2页共11页
接受人:交底人:工区总工程师:
技术交底书
防治措施:如保持或加大水头、移开重物、排除振动等,防止继续坍孔,然后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中的泥土,如不继续坍孔可恢复正常灌注。坍孔不严重时可回填至坍孔位置以上,并采取改善泥浆性能、加高水头、埋深护筒等措施,继续钻进。坍孔严重时应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或小砾石夹粘土回填,暂停一段时间后查明坍孔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钻。坍孔部位不深时可采取深埋护筒法,将护筒周围土夯实重新钻孔。
工程名称
大桥
技术交底单位
施工单位
交底项目
混凝土浇筑工艺
交底日期
年月日
内容:
——雨季灌筑混凝土顶面至孔内水面的高差,m;
——孔内水或泥浆的密度, ,
;
——混凝土拌合物密度, 。
(5)桩基混凝土浇筑前,工作面要清理,并要采取防、排泥浆措施,按规定填写检查钻孔桩桩孔和钢筋笼情况的“工程检验单”,在浇筑过程中,填写“水下混凝土浇筑记录”。
防治措施:钢筋笼旋转初始位置准确无误并与孔口固定牢固。为防止铁丝拉长下沉或顶住上升力,可采用吊装加套管等方法顶住钢筋笼上口;加快灌注速度,缩短浇灌时间或添加缓凝剂,防止砼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砼接近笼底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m,尽
第4页共11页
接受人:交底人:工区总工程师:
技术交底书
(2)钢筋笼上浮或下沉
系指钢筋笼的位置高于或低于设计位置的现象。上浮较大时降低了桩体抗水平剪切能力;下沉过多给施工带来麻烦和损失。
病因分析: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或过低,砼流动性过小,导管在砼中埋置深度过大(6m以上),钢筋笼被砼顶托上浮;导管掩埋过长,提升时易摇晃,难以对准笼的中心,易发生挂笼现象;导管提升过程砼下沉太快,瞬时反冲力使钢筋笼上浮;钢筋笼制作质量不佳或吊装不当而变形;或桩孔倾斜,钢筋笼随之而变形,增加了砼上升力;笼底钢筋向内弯折钩挂导管;钢筋笼与孔口固定不变,在自重及受压时将铁丝拉长而沉;或钢筋笼自重太轻,被砼顶起。
(6)混凝土的初存量要满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小于1m并不要大于3m;当桩身较长时,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可适当加大。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骨架时,放慢灌注速度,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一定深度后,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骨架在导管下口有一定的深度。
(7)桩基浇筑混凝土时,必须连续浇筑,中途不得停顿,最长不超过8h,必要时可以加入监理工程师认可的缓凝减水剂。导管在混凝土埋深为2-6m,经常检测混凝土面距护筒顶距离,对比导管长度,勤拔导管。水下砼浇注高度比设计桩顶标高多灌1.0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位于地面以下及桩顶以下的孔口护筒应在混凝土初凝前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