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P39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

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

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

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

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

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

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既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渭川田家王维P66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在政治上王维深感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孟浩然P8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情景交融。

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

在诗歌中,极力描写环境的恶劣,同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合其中,不但表现了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而且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可以说,诗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想象丰富。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把大笔挥酒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结合起来,这样,不但从大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从小的方面刻画了环境的恶劣。

又如,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

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真实的描写,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浪漫奇妙的想象。

这样,不但再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节奏鲜明。

这首诗歌由于主观因素明显,而韵脚的变化也是清楚地。

也就是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在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

《出塞》王昌龄P8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诗人在三四句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P8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

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

对战斗进行的过程及战况之惨烈,作者全然避开,没作一笔正面描写,而是从三个侧面进行渲染烘托: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三是以唐军前锋部队牛刀小试,已生擒敌酋的赫赫战果烘托其英勇善战,强大无比。

虚实相生而见空灵之妙。

以此诗而言,对唐军前锋部队“生擒吐谷浑”的辉煌战果,作者用“已报”二字化实为虚,由后续部队耳中带出,但却令人信服,全无疑猜,原因即在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实写基础。

第二句对“红旗半卷”的细节描绘,写出了唐军军纪之严整、行动之迅猛、士气之强盛。

这样十支训练有素、威武强大的军队所向披靡,不足为怪。

因而,尽管前军生擒敌酋的捷报来得太快,快得出入意料,然而却合乎情理,合乎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

诗中的“半卷”二字极为生动传神。

其一,是写出了风沙的狂暴,唐军半卷红旗,为的是减少风沙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其二,是写出了唐军轻装疾进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动感。

其三,半卷的红旗,形状犹如一柄利剑,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刺破风沙,直指敌营,又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斩钉截铁,锋利无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P9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

用了夸张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

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登高》杜甫P13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一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