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严识玄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
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
荣华非此日,指辇竟何辞!鉴赏: 婕妤,妃嫔的称号。
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
她美而能文,初为帝所宠爱。
后为赵飞燕所谮,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作赋及《怨歌行》以自伤悼。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
”以比喻兴起,“贱妾”是班婕妤谦称,“君王”指汉成帝。
这里以桃李喻美女,并不新鲜,但接着以岁时喻君王,两相对照,就给人以新奇突兀之感。
桃李花开,是一种鲜明的视觉形象,而岁时则只可感知、不可捉摸,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帝王以美女为玩物,高兴时视之如珍宝,厌恶时弃之如敝帚。
《班婕妤》一诗,就以岁时对桃李的制约关系,道出了帝王对妃子的占有与支配关系。
当年轻美女恰似桃李盛开,灿若云锦之时,帝王是可以金屋藏娇,如拂面春风的。
而“一朝春尽红颜老”,帝王就会肃杀如秋冷若冰霜,另寻新欢了。
在宫怨诗中很多都借宫女之口,自嗟“命薄”或“色衰”,像这样将宫女的不幸直接归咎于君王的诗并不多见。
“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承接上联,顺流直下,用深入一层的写法,点出了怨歌的题旨。
这两句就融情于景,寄兴甚深了。
“摇落”,以桃李的零落比喻妃子的沦落。
春光一逝,桃李飘零,秋风劲吹,则枝叶凋残。
君王的恩宠一去不返,妃子的沦落之感油然而生,这必然加速其容颜的憔悴,使之悲从中来。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
”寂寂,冷落。
沉沉,茂盛。
苍苔满阶,人迹罕至;绿草丛生,门可罗雀。
以环境的衰败没落进一步烘托出妃子心境的孤寂凄苦。
“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荣华,本指桃李盛开,与首句相呼应。
此处一语双关,借指婕妤受宠,那些显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句的意思是,当初汉成帝曾要她同辇并坐,早知今日的冷遇,当时又何必推辞呢! 诗人对班婕妤及其他被侮辱被损害的妃嫔宫女寄予了深情的同情,对喜新厌旧、自私冷酷的君王进行了谴责和鞭挞。
在艺术手法上,比喻新颖贴切,层次递进清楚,首尾呼应,结构缜密。
拜新月李端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鉴赏: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俊美,类似于乐府民歌。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见拜月者一定积了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奈找不到可诉说的人,只好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也就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了。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的转折处,是欣赏全诗的关键:一来见出人物的急切神态,二来表现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写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来不希望被人听见,所以在无人的地方,细声细语地说出。
诗人深谙少女心理,以“细语”出之,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
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古诗中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李端这首《拜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板桥晓别李商隐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鉴赏: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
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
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李商隐这首诗,则以它特有的奇幻绚烂色彩开辟了言别的一种新境界。
首句回望来路所见。
高城指汴州城。
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
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城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了,西移垂地。
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
这对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正像宋代秦观在一首别词中所写的那样,“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满庭芳》)。
“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
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次句板桥即景。
长亭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
它既是昨夜双方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离之处。
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
“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
在朦胧曙色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某种仙境楼阁,给这场平常的离别涂抹上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
那窗下摇漾的微波,一方面让人联想起昨夜双方荡漾难平的感情波流,另一方面又连接着烟波渺渺的去路( 板桥下面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这两方面合起来,也就是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的“高城落晓河”之景自然融为一片。
如果说,一、二两句还只是在写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么三、四两句就完全进入了神话故事的意境。
“水仙”句暗用琴高事。
《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
曾乘赤鲤来,留月馀复入水去。
这里把行者暗比作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
行者是由水路乘舟西去的,板桥长亭之下此时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
在前两句所描写的带有奇幻色彩的景色引发下,这里进一步生出浪漫主义的想象,将“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的现实场景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
所以这想象虽奇幻,却又和眼前景吻合,显得自然真实。
《楚辞·九歌·河伯》中曾这样描写送行的场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子。
” “水仙”句似受到过它的启发,只不过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境界带有童话式的天真意趣罢了。
末句转写送者。
“红泪”暗用薛灵芸事。
《拾遗记》上说,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这里将送行者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
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
不过这句的好处似乎主要在笔意。
它是从行者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写送者在“晓别”时的情态,而是转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伤神的情景。
这就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别,而且从夜来的分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
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今朝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也就都如在眼前了。
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素材,组合成诗歌的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特点。
但像这首诗,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境,在送别诗中确实少见。
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张戒《岁寒堂诗话》),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正是“奇趣”的一种表现。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鉴赏: 唐诗中有不少诗中有画之作,而这首小诗以“望” 字统顾全篇,点染出一幅画中景,别具风味。
恰如刘熙载所说:“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首句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写出了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爽洁,佛寺钟声清晰可闻的怡人景象。
这两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 遥听钟声恋翠微”)。
虽然这不是诗的主笔(望山),但它暗涉登眺,为下面两句作伏笔。
循看精舍的钟声,诗人泊舟登岸而行。
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
“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惬意。
深林中,枝叶交蔽,不免暗昧。
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
所以次句也是指向“望山”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豁然开朗。
扑入眼帘的首先是雨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用一个颜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前一亮明。
继而吸引行人视线的是天空中飘荡的云彩。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风轻云淡,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见。
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第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势,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只举“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鲜明形象,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明丽;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倍感新鲜。
因而末句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也就是这一笔的成功与前三笔的巧妙配合是分不开的。
百忧集行杜甫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鉴赏: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上元二年。
当时,杜甫棲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
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
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 (《杜诗镜铨》卷八)。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
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
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