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的要求—
3、因不了解句式特点造成的误译 因不了解句式特点造成的误译
4、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而误译 •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通籍后 (袁枚《黄生借书说》) • (2) 董生举进士 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 举进士 序》) •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 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 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 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 “中了进士”。
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 字翻译成白话文。
•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 披五岳之图, 披五岳之图 以为知山, 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 啜。 • ①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 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②翻阅五岳画图, 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 了解的多。
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
古文今译的方法:直译和 古文今译的方法 直译和意译 直译
• 1.关于直译 •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 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 农。” •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 (《论语·子路》) •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 农。
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 字翻译成白话文。
•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 是非君子 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之道也 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如知其非义,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①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 ②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 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 马迁《报任安书》
•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
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 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 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 •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 5.保留 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 保留: 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如人、牛、山、草等,可以保留不译;象 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 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 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 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译文常见的错误
•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 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 例如: •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 爱 事》) •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卑鄙 中。(《出师表》) •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 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 字正是吝惜义。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 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 (2)的“卑鄙”中的“卑”是卑下,身份低微; “鄙”是鄙陋,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 浅陋”。不能理解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 增补 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 补。
•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第三次 便泄尽了。 •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 〔士气〕便泄尽了。
1、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 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 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 享年四十七岁。 • 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 “常道”。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 译成现代汉语。
•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鲍 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 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 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 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 知人也。
•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 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 时候。 •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 叔能够识别人才。
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 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 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 凌余陈兮躐余行, 阵势冲破乱了行, • 左骖殪兮右刃伤。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 地进行翻译。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接见。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 • 2、移位 移位 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郑杀 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 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 你的。
古文今译的要求—信 古文今译的要求 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 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 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 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 而白花。 •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 蛇者说》) •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 上》) •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 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 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 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 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 坐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