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强调文艺规则,要求文学作品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并把道德说教、劝善作为文学的任务,注重正常情理。

17世纪古典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希腊神话神话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于是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支配自然界。

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希腊神话谱系:希腊神话谱系有旧神谱和新神谱。

赫西俄德是旧神谱,讲的是人类较早的一些神话故事。

宙斯以后是新神谱俄林波斯神谱:指希腊神话中居住在俄林波斯神山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的神的大家族。

宙斯是雷电之神,其兄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

神后赫拉是婚姻生殖神,宙斯的子女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

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生活。

俄林波斯“神圣家族” 反映了希腊古典社会最典型、最正统的一面。

宙斯象征着希腊民族的统一、公正和法律;赫拉象征着合法婚姻;雅典娜象征着智慧和城邦文明;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音乐;波赛冬象征着航海事业;赫耳墨斯象征着商业繁荣;赫淮斯托斯象征着手工工艺;德墨忒耳象征着丰裕;阿瑞斯象征着勇敢和战斗;阿佛洛狄忒象征着美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着希腊人的社会政治理想。

“金苹果” 的寓意“金苹果”在人们长时间的传说中取得了一个形而上的位置,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贵重的物质财富荣誉和人们对它的追求。

“潘多拉的盒子”的寓意世界充满了各种灾难,人们翘首以待那美好希望的到来。

希望是诱人的,却又迟迟不来。

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命运是注定的,人是抗拒不了的。

抗拒不了命运,但是这并不影响希腊人的生活态度,他们仍然积极明朗欢快的生活着。

在命运面前,希腊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悲剧精神。

希腊神话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

从神的形象看神人同形同性,主要神祗都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

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诸神也样样具备,世俗化的色彩极浓。

希腊神话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和人的感受,所以,希腊神话是人话。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就是对人的肯定与货赞扬。

希腊神话的文化心理背景是乐观主义的,它充满了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神力即人力越强,享受的就越多,生活的幸福就越大。

更为突出的是希腊神话中对于来世的观念与态度,他们的冥界也充满了明朗与人间的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做。

《荷马史诗》集古希腊文化之大成,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标志着西方文学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伊利亚特》格调雄壮,战争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节奏急促,具有阳刚之美。

《奥德赛》格调平静,场景瑰丽,变化多端,节奏轻慢,具有阴柔之美。

英雄阿基琉斯阿喀琉斯性格的主要方面:忘我残忍的战斗精神、天真温厚善良的情感,对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这三点构成了阿喀琉斯性格的三角形,它的核心是个人本位。

“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阿客琉斯的脚踵它象征着人都有一个根本的恐惧:人毕竟是人,不可能变成完美无缺的人,人总是在非常接近完美的时候,有一个东西让他全盘皆输。

荷马史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荷马史诗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史诗中的每个英雄都是许多充满生气的性格特征的总和。

希腊大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他集年轻、貌美、勇敢、钟情、意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他的性格是立体、多元的。

其他人物如奥德修斯、阿伽门农、赫克托耳,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内涵从哲学、文学以及人类审美意义上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的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那时侯,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认识大自然的能力、知识有限,这就使得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

在他们的观念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

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古罗马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

此外,他们也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圣经简介中世纪(公元5--14世纪)是基督教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所有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科学、哲学等等都要服从基督教,是为基督教服务的。

古希腊时期那种活泼纵情、追求现世享受、探询智慧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了,有的只是对上帝的信仰颂扬、对个体自我现世的遗弃以及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基督教的统治在西方一千多年,其思想内涵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第二源头。

智慧果: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知道了羞耻。

智慧果象征判断力和创造力,代表人类掌握自己命运,获取自由选择的意愿和意识。

阿喀琉斯与摩西比较:阿喀琉斯对自己的荣誉、尊严极度重视和敏感。

对于所做的事绝对地认为是出于自己的能力,阿喀琉斯是很骄傲的。

他珍视自己的荣誉,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不惜损害本民族的利益。

摩西完全不同。

摩西行事不是出于自我而是为他,不是骄傲而是谦卑,不是自我有能力而是借助神力。

在摩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的个性的遗失。

通过摩西我们看到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的不同认识。

基督教的要旨在于谦卑。

在摩西的性格中,谦卑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基督教哲学与希腊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某种意义上说,希腊哲学的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悲剧精神,它的主题是命运、必然性和规律,不过在命运面前,希腊人不是消极的,他们对现实生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形成了崇尚知识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基督教哲学则正好相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中古时代的人们逃避、抛弃和否定了现实生活,以否定现实的方式谋求灵魂的救赎,视人间为走向天国的“天路历程”,试图通过信仰上帝使灵魂得到永生。

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采取了悲观主义的态度,而对来生来世却采取了乐观主义的态度。

对中世纪评价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控制,必然导致文学艺术的凋敝零落。

和辉煌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学相比,中世纪欧洲文学暗淡无光,哲学沦为“神学的奴婢”,科学退作“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也丧失了独立地位,归于神学之下,成为教会专制的工具。

但如果从精神状态上看,从信仰上看,中世纪不但说不上“黑暗”,或许应该说是“光辉灿烂”才对。

因为中世纪的人们在匮乏和艰难的现实生活之上,建立了一个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

但丁《神曲》《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

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

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

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第五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进步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针对中世纪教会压倒一切的思想主流、教会以神为宇宙中心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者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中心的学说,认为人是压倒一切的中心思潮。

对“人”的肯定,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提倡人权人性,反对神权神性。

中世纪神学和宗教统治一切,神权与神性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

恩格斯说:“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其实所谓“神权”与“神性”不过是神化的封建统治者,他们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人文主义者则用人性来反对神性,他们竭力提倡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

第二,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中世纪,现实世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诸如荣誉、爱情、财富等等都被神学否定了。

人们负有“原罪”,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受苦受难。

任何欲求在教会看来都是罪恶的。

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击。

他们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认为现世生活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第三,讴歌理性才智,反对蒙昧主义。

中世纪封建社会推行蒙昧主义,其核心是以愚民政策维护封建制度与其经济秩序。

教会的精神权威处处压抑、麻醉、扼杀着人们的理性与才智,禁固着人的自身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科学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异端邪说。

这一切都构成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的巨大精神障碍。

社会要变革,变革就需要理性,需要破除蒙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