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自然灾害+第九章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第八章 自然灾害+第九章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二)、台风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 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 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 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 (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 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 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 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 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 自然灾害的一种。
一、地质灾害
(一)、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 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 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 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 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 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 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 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
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 km2。1989年 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104 hm2。其中1989—2000年营造林1 210×104 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 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 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108 t。
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 热风 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 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 鼠害、毒草 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
据中国主要自 然致灾因子的 区城分异一文 (有补充修改 ) , 1994年3月
图 中国1900—1992年重大自然灾害中心位置分布图
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 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 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 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 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的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 666×104 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额完成规划造 林任务1 333×104 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3期工程历经5年时间,造林400×104 hm2,投资78.56亿元。 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100×104 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 km2的沙漠 得到了绿化,133×104 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 893×104 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 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 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寒潮来袭 春城昆明三月飘起"鹅毛大雪"图片
寒潮灾害图片
三、水文灾害 (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 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 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 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 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 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 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 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 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 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 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 秋涝和秋涝等。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 所发生。 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 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的 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 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 害每年发生面积800×104 hm2,草原虫害每年发生2 000×104 hm2。由此 可以看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二)灾情严重
一 般 年 份 , 全 国 农 作 物 受 灾 面 积 约 4 000×104hm2 , 少 收 粮 食 2000×104t;倒塌房屋300×104间左右,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108人, 其中需转移安置的约300×104人,死亡数千至上万人。 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 90 年代每 年损失500×108美元的1/4。 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195
个县(市),总面积25×104 km2。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 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 km。2050年工程建成 后,森林覆盖率将由 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 hm2农田得到 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50%。
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
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 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 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 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一、地质灾害
(一)、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 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 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 震)的主要原因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 是:台湾省及其附近中国及周边地区地震分布海域; 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 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 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 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 地区,广东、福建等地。(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 的区域差异,以及在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 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 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
第二节 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常见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举例)
太行山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涉及 4 省 ( 市 )110 县 ( 市 ) ,总面积
12×104 km2 。规划造林面积 356×104 hm2 。 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 覆盖率将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 屏障。1993年全面启动的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造 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 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二、气象灾害
(一)、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 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 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 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 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二、气象灾害
(一)减灾工程
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
1、防洪(潮)抗旱工程
2、防震抗震工程 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
• 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 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
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 情,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 北地区。
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
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 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 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 川接壤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 国减轻自然灾 害 报 告 , 1993 年12月 中国重大自然 灾害及减灾对 策(总论), 1994年5月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地震 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 海啸、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 洪水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 病害、虫害、草害 病害、虫害、鼠害、火灾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
二、气象灾害
(三)、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 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 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 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 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 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 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