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犯罪主体及特点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犯罪主体及特点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第一节犯罪主体依照《刑法》的规定,反贪部门所受理的十二种案件中,从犯罪主体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严格的、明确的主体的案件,即犯罪主体均为国家工作人员,这类案件有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境外存款案;第二类是一般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介绍贿赂案;第三类是其他特殊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私分罚没财物案。

案件类型不同,犯罪主体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对犯罪主体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一、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工作人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直接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准国家人员,即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那部分人员。

根据这一理解,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分为如下三类:(一)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主要包括在国家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中从事国家事务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上两类人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依法取得职务身份,即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经上级机关任命、委派或通过选举,或经过国家单位录用、聘用的人员;二是依法行使国家管理职权,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国家管理公务活动的人员。

(三)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从理论上分,国家工作人员不外乎以上三类,但在办案实践中反贪部门所面临的情况又是十分复杂的,以下几类人员往往也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第一类是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常设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各级人大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二类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在乡以上党政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政协委员及在各级政协常设机关和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除此之外,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在其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时,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二、一般主体和其他特殊主体(一)一般主体:一般主体没有明确的、严格的身份限制。

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和介绍贿赂案中,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又可以是其他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人。

从法理角度上看,这类案件对主体的限制和要求不是十分严格。

“两法”修订实施后,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办理得也比较少。

在已经办理的案件中,犯罪主体也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这部分人员。

(二)其他特殊主体。

在反贪部门受理的案件中,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以及私分罚没财物案的犯罪主体比较特殊,是特定的单位,但其主要责任人或参与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应该被列入被追究的范畴。

第二节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一、贪污罪案件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贪污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一)贪污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责廉洁性。

(二)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上有公共财物行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系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主管、经手和具体负责经管公共财物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以行使职务的名义、借口和便利,不为人知地或“名正言顺”地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它包括直接非法占有和间接非法占有两种形式。

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侵犯本单位财产,也可以构成贪污罪。

(三)本案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

非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当他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管国有财产,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国有财物时,才能构成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

(四)贪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二、挪用公款罪案件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一)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使用权。

主要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公共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一部分权利。

(二)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前述行为。

(三)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四)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是主观故意,其目的是擅自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五)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在于:一是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前者是为了临时“便用”而暂时占有公款,后者则为了将公款永远归己而占有公款;二是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明显,从帐目和通过知情人可以调查获取证据,而后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不明显,比较隐蔽,查证难度大。

三、受贿罪案件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一)受贿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廉洁性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

(二)受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索取了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现有职务的方便条件或者影响翰选进行非法的索贿、受贿行为,这是受贿罪的本质特征。

(三)受贿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组成。

四、单位受贿罪案件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其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索取或非法受贿行为。

主观方面具有直接故意并且以单位谋利益为目的的特征。

五、行贿罪案件行贿罪是指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行贿犯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国家工作人员贿赂财物外,还包括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较大数额的财物,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这类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除自然人外,还包括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此类犯罪只能由主观故意构成,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为基本特征。

六、对单位行贿罪案件对单位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此类案件在犯罪构成要件上与行贿罪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的对象,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而对单位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他国有单位和人民团体等。

七、介绍贿赂罪案件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牵线搭桥、中间撮后,使行贿与受贿得以进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介绍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与受贿犯罪、行贿犯罪相同;客观方面表现为行贿、受贿双方“牵线搭桥”,促使双方相通,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行为;其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多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

八、单位行贿罪案件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行贿行为,或违反国家规定所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即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其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行贿行为;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单位谋取利益的特征。

九、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案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

这种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其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对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对差额巨大的事实是明知的,行为人希望和放任这种“非法所得”的存在。

十、隐瞒境外存款罪案件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于个人境外的存款,违反国家规定,隐瞒不予申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境外存款申报制度;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构成。

十一、私分国有资产罪案件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资产的不可侵犯和国家廉政建设制度;犯罪主体只能由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构成。

它与共同贪污罪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犯罪主体是单位,而共同贪污罪的主体是两个以上的作案成员;第二,本罪所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有资产,而共同贪污侵犯的对象则是公共财物;第三,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与共同贪污的界定是不同的。

十二、私分罚没财物罪案件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所实施的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罚没财物管理制度和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等,即海关、工商管理机关、税务机关、卫生检疫机关、商检部门、环境执法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等;其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罚没财物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国库,而不缴或隐瞒,尔后,以单位名义进行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