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在细菌或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国外研究 结果表明,细菌性感染CRP浓度升高, 阳性率达90% 以上,超过40mg/L时基本确定有细菌性感染的存 在,且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败血症时,CRP浓度多在 148mg/L以上,因此有学者称CRP是败血症的灵敏 指标;而当病毒感染时,血清浓度变化不大, 阳性率 极低,这是由于完整的机体细胞膜上缺乏暴露的磷 脂蛋白质,不能触发CRP的产生和结合;相反,直接的 创伤和多数细菌感染发生在细胞外,足以使两边细 胞膜分离,借此暴露出胆碱磷酸分子和提供CRP的 附着点,结果通过IL-6将信息传递给肝脏,刺激产生 有活性的CRP。因此,测定CRP可作为细菌感染的 指标,又可作为细菌临与床常用病感染毒指标检感测意义染的鉴别诊断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疾病
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 细胞减少
(1)过敏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某些皮肤病 (4)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伤 寒,副伤寒)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疾病
嗜碱性粒 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 细胞减少
(1)慢粒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转移瘤 ( 4)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改变
•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某 些血液病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和应用皮质激 素
• 异型淋巴细胞:形态上分三型:泡沫型、单核 细胞型和幼稚型。见于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10%;2)病毒性肝炎;3)风疹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
大多数感染性疾病或组织损伤的诊断、疗效观察 至今仍依赖于传统的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沉等 检查项目。直至80年代,人们明确了CRP是主要的 急性期蛋白,且与急性感染、组织损伤等关系密 切。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仪器的进步,CRP与 急性感染、组织损伤等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受到国 内外临床医师的重视关注。许多研究结果表 明,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中最重要的 蛋白之一,被称为炎症标志物。CRP检测结果的定 量化、简便化、微量化、快速化,以及可以进行 全病程动态监测,使得CRP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远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 化
•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并可出现 更幼稚的粒细胞.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释放功能良好。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感染、大出血、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 核右移:若分5叶者超过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 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临床意义:骨髓造血 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化疗之后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 性
粒 细 胞
名称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1~5
绝对值 (0.04~0.5)x109/L
50~70 (2.0~7.0)x109/L
0.5~5 (0.02~0.5)x109/L
0~1 20~40
3~8
<(0.1)x109/L (0.8~4.0)x109/L (0.12~0.8)x109/L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异
• 中毒颗粒:严重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 伤等在N胞浆中出现的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染色较深的紫红色颗粒。
• 空泡变性: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 核变性:核固缩、核溶解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中毒颗粒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无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单核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减少
生理性
病理性
无意义
婴幼儿
(1)某些感染 (2)某些寄生虫病 (3)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4)传染病恢复期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蛋白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 CRP在临床中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毒感染:流感、麻疹、伤 寒、登革热等
• 造血功能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 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 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化疗、放疗 •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 脾功能亢进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 概念: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WBC*109/L)
• 参考值:
➢ 成人: 4~10x109/L ➢ 儿童: 5~12x109/L ➢ 新生儿:15~20x10 9/L
• 白细胞增多: WBC > 10x109/L • 白细胞减少: WBC < 4x109/L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中性粒细胞异常
• 中性粒细胞增多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异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是白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见于: • 化脓性感染 • 严重的组织损伤 • 急性中毒 • 急性大出血 • 血液病及肿瘤 • 某些寄生虫感染 •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饱餐
常用感染指标检测的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二、我院临床上常用的感染的检测指标
• 血WBC+N分类 • 血清CRP • 血沉 • PCT降钙素原 • 特异性感染指标 • 细菌耐药性检查 • 结核分支杆菌实验室检查 •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白细胞检测
▪ 白细胞计数(WBC)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 淋巴细胞 ➢ 单核细胞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检测意义
组织炎症和坏死的全身反应特征是发热、白 细胞增加、血沉加快和多种APP(急性期蛋白 )快速而非特异性增加,但许多非炎症因素 可引起白细胞升高,如妊娠、激烈运动、中毒 和急性出血等;而血沉也受与炎症无关因素的 影响,如红细胞性质、血清蛋白、脂质水平和 年龄等。因此使白细胞计数和血沉作为组织 炎症和坏死的指标的价值受到限制,而CRP不 受发热、血沉加快和白细胞增加等因素的影 响,故测定CRP对于判断组织炎症和坏死应更 有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