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史汇总

世界经济史汇总

2015届高考历史之世界经济史专题专题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英荷等殖民扩张(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世纪)1、条件(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3、影响:初步形成世界市场(1)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3)非洲: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4)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5)世界: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

(6)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1、荷兰: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优越以及素有经商传统,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控制,赢得了国家独立;16C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广阔殖民地;17世纪,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2、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力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采用“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取殖民地;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之间的贸易;15C晚期通过圈地运动推动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17世纪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18世纪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打败法国,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3、黑奴贸易(1)国家: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

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

(2)影响:对英国-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美洲-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对非洲-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考点二、两次工业革命(一)两次工业革命(二)垄断组织1、含义:垄断组织指的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掠夺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2、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3、评价:(1)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垄断组织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有计划生产,较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3)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4)控制着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涩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常常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参与到瓜分世界与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行动中,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专题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一苏联(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进步性: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后来战争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体制:1、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2、特征: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一党专政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文化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学术文化受行政干扰;3、认识:“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争时期都发生过积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成为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四)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农业上: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提倡种植玉米;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加盟共和国和企业的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调动生产者者的积极性;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2、结局:改革成果收效甚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局: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六)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上,用经济管理方法来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2、后果: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七)苏联解体的原因第一,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第二,内因。

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旨。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并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三,外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

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考点二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1、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2)具体原因: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应经济运行的真是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3)直接原因: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2、特点:来势特别猛、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强。

(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反危机措施的失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

4、作用:直接影响: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间接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凯恩斯主义:(1)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自由放任政策占主导地位(看不见的手)(2)提出:经济危机后,英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应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看得见”手;(3)评价: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凯恩斯主义并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主流地位被其它学派所取代。

知识拓展: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表现在:(1)新的理论指导,即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2)新的起点:即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轨道,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3)新的模式:即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二战后,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原因: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2)表现: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品;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3)影响:保证了站时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3、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1)概念: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表现:经济强势发展,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失业率下降;经济发展使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股票指数扶摇直上;(3)原因:政府的宏观调控;(4)特点: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有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二)战后西欧和日本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具有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法国也开始私有化浪潮;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4、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实行“统制经济体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专题四、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1)吸取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防止战争重演,稳定世界经济;(2)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二战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弱;(3)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称霸世界;2、1944年夏,美、英、法、苏、等各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