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导学案试用稿(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掌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杨修的死因。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有关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3.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
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
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从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何等激烈。
4.补充注释〔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惇〕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
夏侯,复姓。
〔朝(zhāo)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分,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
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
吴质,曹丕的亲信。
〔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于事前拟好的答案。
〔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庞德〕曹操手下的大将(二)自主学习★建议你这样初读1、语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庖.官()佯.怒()大簏.()食讫.()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径.来告曹()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译文: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译文: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2、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复述。
理清情节:给每一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排列。
把握人物性格:找出每个故事中描写杨修和曹操心理反应的词句。
抓住核心问题:杨修究竟为何被杀?3、重点品析(1)品析人物性格:◆有情感的品读:例“改进园门”一事,快乐地读出大喜,冷静地读出“虽称美,心甚忌之”,从中品味出曹操的城府之深。
◆发挥想象的品味:例“分食酥饼”一事,想象杨修说“岂敢为丞相之命乎?”时戏谑的表情;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的复杂表情。
从中品悟出杨修的目无君主、胆大妄为,曹操的虚伪、口是心非。
◆用表演的方式品悟:例“梦中杀人”,演出曹操的“佯惊”,“痛哭”,众人的信以为真,杨修的“叹”。
从中品味出曹操的狡诈及杨修对曹操的了如指掌,才智过人。
(2)品析语言的精炼传神例“修入见之,竟取匙分食讫”,一个“竟”字生动地表现杨修行为的出乎意料,形象地表现其恃才放旷。
4、语言积累☆积累二字词:例“沉吟”☆积累四字词:例“对答如流”☆积累重点古白话句:★建议你这样细读、探究①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②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③多角度评价曹操。
【自主检测】(一)精段阅读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①概括选文内容②加点的“请”字,可看出夏侯惇对杨修的什么态度?再找一个例子分析一下。
③用文中语句回答“曹操心乱,不能稳睡”的原因。
④文章将此事安排在开头有何好处?⑤假如你是杨修,你能说服曹操不杀自己吗?⑥从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二)美文联读荷包蛋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那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这卧蛋的那碗。
“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①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
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
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得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
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梨,我让蛋!”②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
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蛋,下藏一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那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③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面卧蛋的那碗,儿子也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卧着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①概括出小说3个情节地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总结②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③试简要分析儿子三次借用“孔融让梨”典故的意图。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④父亲3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之情。
⑤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⑥请就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自主检测答案】(一)精段阅读①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斩杀杨修。
②“请”体现夏侯谆对杨修的恭敬。
又如“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表现夏侯谆对杨修的真心叹服。
③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
④将矛盾最激烈的情节放在开头,使故事更有吸引力。
⑤可巧作设想,杨修如何凭借才智解救自己于危急关头。
⑥主要应从杨修恃才放旷、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角度,联系今天现实生活说说应谦虚做人的道理。
(二)美文联读①做面→(选面)→(吃面)→总结②借用典故教育儿子要有谦让精神,不要贪图便宜。
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③第一次:强词夺理,为自己占便宜找借口。
第二次:巧言善辩,还想占便宜。
第三次:故作姿态,试探父亲,害怕上当。
④告诫、教训、意味深长,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⑤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⑥父亲关爱儿子;父亲教育方法非常巧妙,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将深奥的做人的道理通过让不让“蛋”形象地展示在儿子面前,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