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修之死的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的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

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志》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
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

下面我们请宋彤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此人就是杨修。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

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

(1分钟)
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

(10分钟)
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自主完成5分钟)
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三、再读课文,精读一篇析形象。

(20分钟)
师: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曹操一个是杨修,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曹操是魏王,杨修是主管文书的主簿。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怎样认为呢?我们还得从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开始。

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文字,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五分钟概括杨修和曹操的人物形象特征。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传心意”我们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

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例如: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例如: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例如: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

“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例如: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 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

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

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

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

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想象杨修当时的神情)……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_________ 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
例如:两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这样就更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

真诚互助,合作共赢(5---8分钟)
内容:1、深入文字,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想象杨修、曹操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从而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探究“杨修的死因”。

要求:1、小组长协调组织,确保每位组员积极投入、人人参与。

2、组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合作共赢。

小组合作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小组展示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展示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

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四、拓展一点。

(10分钟)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

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

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幻灯片展示】真知!
例如;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

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
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
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

【博文展示】
张扬但不张狂
——《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
张震雷
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

;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

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

张狂是要有代价的。

杨修之死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

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张扬而不张狂。

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

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

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

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例如: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

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最后用这两句话与同学共勉:做人张扬不张狂性格独立不特立宽容谦逊是美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