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选题1. 如图是某高一学生绘制的我国古代重要农耕技术与灌溉工具发展历程时间轴,其中出现时间对应正确的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2. 唐朝诗人王建在《织锦曲》中说:“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官里怪。
”诗中描述的手工业类型是()A . 官营手工业B . 家庭手工业C . 私营手工业D . 田庄手工业3. 宋代四川地区盛行铁钱,但铁钱极为笨重,买一匹马要用铁钱两万枚,重一百多斤,携带极不方便。
这一现象()A . 使当地商户经营非常困难B . 使白银得到广泛流通C . 客观上推动了纸币的出现D . 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4. 《明史·外国传》载,永乐时,已有中国人在爪哇(印度尼西亚的岛屿)建新村,村主即广东人;万历时,闽人商贩至吕宋(菲律宾古国之一)者已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
据此可知,明代()A . 未禁绝对外贸易活动B . 官方贸易限于东南亚国家C . 已无法实施朝贡贸易D . “海禁”政策并未真正推行5. 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描述了他生活时代的经济情况:“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
”该描述体现的农业思想是()A . 精耕细作B . 因地制宜C . 注重农时D . 趋利避害6. 15世纪末,葡萄牙里斯本还是一个处于世界边缘的城市,仅仅数年间,便成为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
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里斯本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 . 工业革命的兴起B . “价格革命”的出现C . 海洋贸易的发展D .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7. 18世纪末,非洲国家44%的边界是按经纬线划分的,30%的边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
这两种划界原则的推动因素是()A . 西方殖民争夺B . 新航路的开辟C . 世界市场确立D . 两次世界大战8. 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到1880年,德国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超过法国,接近英国,居欧洲第二位。
推动德国工业产值发展的重要前提是()A . 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B .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C . 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D . 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9. 洋务运动初期,开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都由清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
企业从开办到经营的过程,均须奏请清政府的批准。
清政府的这一做法()A . 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 .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 .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禁锢D . 反映出经济垄断的意图10. 如图是1920~1936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
对图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A . 近代化水平有所提升B .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 . 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D . 经济转型已经完成11. 1921年4月,北洋航空署与邮政总局订立邮运合同,同年6月27日,北京一济南段试飞成功,7月1日正式开航,但10天后,因济南机场土质松软,设备无保证而停航。
这一事例()A . 拉开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B . 反映出民国航运业发展迅速C . 说明中国近代化受现实条件的制约D . 表明当时邮运由航空来完成12. 民国初年,美国公使的官邸是“用美国进口的材料以堂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建成.一个附属建筑.物.它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中国村子,有许多分开的房屋,它们各有自己围有高墙的花园”。
可见,美国公使官邸()A . 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写照B . 是中国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C . 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D . 体现东西方建筑艺术的融合13. 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价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从1921年9月起,总的趋势是高速上涨的。
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
这一现象的发展()A . 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推手B . 引诱资本家扩大再生产C . 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 . 造成美国经济通货膨胀14.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说:“政府可以做出的最佳贡献在于鼓励地方上的相互合作。
”他还强调由私人慈善机构来解决失业救济问题,支持所谓的“邻居互助法计划”,倡导“轮流工作法”。
可见,面临经济危机,胡佛主张()A . 扩大政府经济职能B . 赋予地方政府特权C . 民间自愿联合互助D . 加强对地方的管制15. 约翰·T·弗林在谈到罗斯福时说:“他总是对有些计划感兴趣,这些计划将特殊的利益给予某些特定的阶层,以换取选票的支持.最终,在分配资金和工作岗位之上,美国还没有哪一个政治大佬能与之抗衡。
”这反映出“新政”()A . 提升了罗斯福的个人威望B . 改变了美国政治的运行方式C . 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赞誉D . 冲击了美国政体的实际效能16. 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这一经济形势促使这些国家()A . 增加公共福利开支B . 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C .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D . 强化运用凯恩斯主义17. 有学者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其依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 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B . 改变了当时物资缺乏局面C . 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D . 得到了俄国民众大力支持18.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
”这种观点()A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B . 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C . 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 . 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19. 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A . 斯大林B . 勃列日涅夫C . 赫鲁晓夫D . 戈尔巴乔夫20. 到1952年年底,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
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A . 进行土地改革B . 优先发展重工业C .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 .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2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
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A . 逐步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走向B . 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C . 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D .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活动22. 二战后,美国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这三大组织的建立()A . 加速了美国与欧盟的分化B . 促进了区域经济组织的兴起C . 使国际货币体系趋于合理D . 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23. 如图是现代世界某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征。
该经济组织是()A . 世界贸易组织B . 欧洲经济共同体C . 亚太经合组织D . 北美自由贸易区24. 据统计,1958〜1990年世界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数量有21个,1991〜1997年有68个,1998〜2001年与1991〜1997年基本持平。
从2002年开始,每年增加的数董都在10个以上。
这一现象说明()A . 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缩小B . 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C . 世界贸易自由化巳正式实现D .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二、材料分析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
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
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材料二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
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
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的二元模式一以近代纺织业为例》(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纺纱工业发展的原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来势凶猛的危机,胡佛依然坚信经济基本面是好的,认为市场会自然而然地解决问题。
但是,为了化解危机,也考虑到总统选举的临近,他仍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在1931.年和1932年之交,美国经济形势继续恶化。
1932年工业生产水平比1930年下降51%,失业人数剧增为约1100万,先后有2294家银行倒闭。
这种结果与胡佛政治信仰和经济思想密切相关。
他始终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企业和自由发展的思想,主张和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但是,这也断送了他连任总统的梦想。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二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病逝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社论,指出“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自从新政实行以来,例如社会安全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工资与时间法等社会改革,在美国现在的制度下,对于广大的美国人民与工人是有着一定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