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一、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 形成 • 1、1935年“一· 二九”运动爆发后,当时负责“左 联”工作的周扬在日益高涨的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 下,于年底宣布“左联”自动解散,并提出“国防 文学”的口号,“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 不问他所属的阶层,他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 敌救国的艺术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 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学运动 的蓬勃开展。 • 2、鲁迅、冯雪峰以及胡风、茅盾等商议后,另外提 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口号由胡 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中提出,引起了
• 2、左翼文艺运动 • 1)各地成立分支机构,创办各种左翼文艺出 版物。 如《前哨》、《北斗》、《十字街头》 等。 • 2)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如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 义》、 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的浪漫主义》等。 • 3)“左联”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推动“文艺 大众化”,三次大讨论。
• 胡风则在《论民族形式问题》指出,民族形式不仅是适应广 大农民“习见常闻”和“喜见乐闻”的大众化、通俗化,而 且必须建立在新时代(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内容的需要和欲 求上,认为“民族形式本质上是‘五四’现实主义的传统在 新的形势下面主动地争取发展的道路”。 • 4、抗战文艺界主流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所谓“战国策”派是指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雷宗海 等于1940年4月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后又在《大公报》 办《战国》副刊所形成的一个战时文艺思想流派。 • 他们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在艺术上倡导“争于力” 的“民族文学”,形成鼓吹强权、强健人心的文化潮流。他 们认为当时的世界大战是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的重演,鼓吹 由天才的强力意志来组织领导民族国家。在文学上则以“恐 怖、狂欢与虔恪”为母题的“民族文学”来张扬这种强力意 志,从而达到强权政权的重建。
二、 40年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
• • • • •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4、孤岛文学 5、九叶派:因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得名。40年代后期, 主要以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阵地,由穆旦、郑 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等 诗人组成,一方面,他们在世界诗歌潮流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历 史坐标中进行了新的“历史的综合”,力求承传与张扬一种 “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第 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目标和口号,致力于推进 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因而他们自称是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 者”。
• 三、 现实主义的张扬和文艺思想的激进化 • 1、七月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的 “七月派”,是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气质”的左 翼作家群体,通常是指自1937年至1949年间,围 绕在《七月》、《希望》、《诗垦地》、《泥土》 等刊物周围,目标一致、风格相近的一批作家, 主要有胡风、阿垅 、牛汉、杜谷 、邹荻帆 等。 他们“由于气质和风格相近,逐渐形成了一个相 互吸引、相互感染、相互激励前进的流派”,一 方面高扬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另一方 面把艾青作为创作的前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
• 第一章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文学多元互补格局 的建构 •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革命文学论争 • 1、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 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犁的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倡导革命文学。 • 2、1927年冬成立,由蒋光慈、钱杏邨等组成的太 阳社,也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相呼应,发表了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 邨的《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 • 3、对“五四” 作家给予全盘否定,矛头直接指向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冰心等人。
• 二、左翼文学运动 • 1、“左联”成立 •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沈端先(夏衍)、冯乃超、 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委。后 来,茅盾、周起应(周扬)等相继从日本回国,也 参加了“左联”。会议通过了理论纲领与行动纲领。 宣告:“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 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 • 鲁迅作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 重要讲话。
第二节 抗战文艺运动及其文学 论争
• 1935年10月,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林语 堂、包天笑等21名文艺界知名人士发表了《文艺 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初步形成 抗战文艺统一战线。 •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简称“文协”),该协会包容了更广泛 的作家,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 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文协”成立大会上推选 出了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老舍、巴金、 朱光潜、张道藩、陈西滢、王平陵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为主持日常工作的总务部主任。
• 二、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 1、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 梁实秋倡导“人性论”,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 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文学与革命》 )。 • 2、“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 胡秋原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 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 艺术的叛徒”( 《阿狗文艺论》 ) 。 • 杜衡用“苏汶”的笔名以“第三种人”的身份,为 胡秋原辩护,(《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 辩》),他们并不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但是“不是 一切文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强调文学表现是自由 的。
• 3、“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 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周作人、刘半农、章川岛、孙 伏园等。倡导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作家个性的性灵 派文学,同时倡导幽默。 •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予以批评。 • 4、“京派”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 • 其主要成员为三部分人: 一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语丝社 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一批作家,如周作人、 废名等;二是新月社、现代评论派留下或与《新月》月刊 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沈从文、凌叔华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高校的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卞之琳、 李广田等。 • “京”、“海”之争:1933-1934 •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 • 杜衡《文人在上海》,鲁迅《“京派”与海派》,曹聚仁 《海派》
• 4、这场论争的一开始就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意气色彩、小团 体式的“战斗策略”以及脱离文学本体的“空谈”成分。 • 在激进文学青年的批判话语中不但有诸如“鲁迅这位老生 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搂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这样的人身讽刺(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更有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法西斯蒂)”这样的政治攻击(杜荃(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 • 这种“人身讽刺”和“政治攻击”当然是鲁迅所无法容忍 的。他很快进行了还击:“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 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这艺术的武器, 实在是不得已,是从无抵抗的幻影脱出,坠入纸战斗的新 梦里去了”。即便是在握手言和之后的“左联”时期,鲁 迅仍不时地讽刺当年的激进青年“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 的面貌”,“中了才子+流氓的毒”( 鲁迅:《“醉眼”中 的朦胧》、《上海文艺之一瞥》)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群 主要作家有巴金、老舍、李健吾、李长之等。 三、 “民族主义文学” 1930年6月,王平陵、潘公展、朱应鹏、傅彦长、 邵洵美、黄震遐、范争波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 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发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 言》,鼓吹以“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艺” 。 实际上推行国民党的“党治文化”与“党治文学”, 为国民党的政治服务。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前 锋周刊》、《前锋月刊》、《文艺月刊》等。 • 遭到鲁迅、瞿秋白等批判。
第三节 多元发展的文学潮流与 趋向
• 一、 30年代文学的多元趋向 •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主导 。早期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主要代表蒋光慈 ,后形成了一个包括洪 灵菲、华汉(阳翰笙)、胡也频等作家的普罗小 说作家群体。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沙 汀、艾芜、叶紫,以及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 东北作家群”。 • 2、革命民主主义文学 取得重要收获,其卓越代 表是老舍、巴金和曹禺。 • 3、自由主义文学 ,现代派、京派。
• 在他们看来,鲁迅“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反映的 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 ; • 叶圣陶“只描写个人和守旧的封建社会”,是“最典型 的厌世家”; • 郁达夫“表现的愁苦与贫穷”是需要“申诉”和“悲哀” 的(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 • 茅盾“对于革命只把握幻灭与动摇”,“到处表现了病 态、病态的人物、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行动,一切都是 病态,一切都是不健全”,表现出“消极的投降大资产 阶级的人物的倾向”(钱杏邨:《批评与分析》 )。 • 因此,激进的文学青年认为,不但鲁迅人等的文学时代 “已经死去”,而且他们自己也“已走到了尽头,再不 彻底觉悟去找一条生路,也是无可救济了(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 。
• 二、 关于抗战文学的论争与抗战文学的深化 • 1、首先展开的是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讨论。讨论是由 1938年4月发表在《文艺阵地》上的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 生》引起的。 • 2、随着又展开了抗战文学题材和方法的探讨。梁实秋批评 “抗战八股”倾向,提出可以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但 必须是“真实流畅”的。稍后施蛰存也在《文学之贫困》 (1942)中相附和。遭到抗战文艺界主流的严辞反击,为此 爆发了一场对“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 。 • 3、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 。毛泽东于1938年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民族形式”概念而引发 的。讨论最初在延安展开,。 • 传到国统区后,向林冰先后发表了《论“民族形式”的中心 源泉》(1940)等文,进一步否定新文学 “是‘欧化东洋化’ 的移植形式 ”。 • 葛一虹等人在肯定“五四”新文学从世界进步文艺吸收新思 想、方法和形式的道路的同时,又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 继承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另一种偏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