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 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 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 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 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宣布“中立”, 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 隔绝,史称“孤岛”。

旧上海的日本领事馆
(四)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陷的上海。 另外,东北、华北沦陷区。 处于政治高压下的“不自由”状态,在“言与不言” 之间。日伪政府一方面严禁一切“激发民族意识 对立”、“对时局具有逆反倾向”的作品,大规 模的“焚书”;另一方面力图引诱和胁迫作家为 “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写作,这给很多作家造 成了压抑和梦魇的印象。
创作倾向:



a、坚持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描写沦陷区人民的 真实的生存困境; b、从战争的自我体验出发,从时代中心主题转 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如张爱玲等; c、雅俗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接近。
研究论著



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 , 1997年版; 范智红:《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探索》,《文学评论》 1995年第3期; 刘增杰:《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版;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 一、概述

1、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言, 简称《讲话》。
抄写讲话事件 (2012年)



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者: 贺敬之 铁 凝 陈忠实 王蒙 莫言 二月河 张 平 翟泰丰 高占祥 李存保 严良堏 贾平凹 吉狄马加 冯骥才 李希凡 海 岩 玛拉沁夫 王 昆 周巍歭 刘大为 朱奇 冯德英 丹 增 黄亚洲 蒋子龙 唐浩明 叶兆言 周克玉 梁晓声 黄济人 秦文君 赵 玫 周大新 范小青 毕淑敏 张海迪 何申 李佩甫 关仁山 刘醒龙 刘庆邦 陆文虎 白 刃 叶延滨 朱向前 叶文玲 王树增 韩少功 周梅森 赵本夫 顾 骧 苏童 徐光耀 叶 辛 刘 恒 周国平 张笑天 马识途 池 莉 陆天明 张洁 刘玉民 柳建伟 谭 谈 王巨才 葛 文 杨益言 严阵 冯苓植 熊召政 陈祖芬 郑伯农 孟伟哉 苏叔阳 黎辛 邓友梅 王朝柱 徐贵祥 杨红樱 徐怀中 束沛德 王 火 麦 家 谢铁骊 阎肃 胡 可 汪国新 田 华王晓棠 刘兰芳 郭汉城 李国文 徐沛东 梁 衡 于 蓝 于 洋 秦 怡 何建明 卞毓方 王立平
20
《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


研究对象: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日本 军事占领区的中国文学。 目的: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入中国现 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 作者简介:耿德华(Edward Mansfied Gunn, Jr.) 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主要 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话剧、电影、文化批评、 流行文化、中文叙事文体,以及中国当代地方 媒体与文学中的方言等。




2、意义: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 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 怎样创造出适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 4、政治策略性很强。党如何领导文艺(“外部关 系”),而忽视对文艺本身规律的讨论。(为什 么——是什么) 5、核心内容:“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
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不很 成熟但非常有价值)。



思考题: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文学 创作带来的影响。 2、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THANK YOU
第二阶段 (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年9月) 基调:趋于理性。

(1)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 (2)发掘民族美德,如《四世同堂》,《呼兰河传》; (3) 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如《财主底儿女们》、 《困兽记》以及戏剧《岁寒图》、《雾重庆》等。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

在战争背景下,它又表现出不同的情势:
1、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对通俗化和民族形式的论 争
2、对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和论争
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27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 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凸显出来。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向林冰、葛一虹。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 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解放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周扬等发表讨论文艺问题的文章。 议论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代表性的观点:王实味(《野百合花》)、丁 玲、艾青、罗烽等。

国统区的讨论


主调:讽刺。 喜剧性的批判色彩。戏剧如丁西林的《三块钱国 币》 ,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 小说如《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
(二)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 文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农民“对话”,而且 其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政治轨道,因此 解放区文学呈现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呈现了一 派明净素朴。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 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上 海租界,在类似“孤岛” 的特殊环境中从事文学创 作,史称“孤岛文学” , 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 动。 代表作品:于伶的《夜上 海》、阿英的《碧血花》 等,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 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 社会影响。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
其文艺理论以“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 作的主体性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 或融合”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其文艺理论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 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他也受到厨 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启发。 胡风的理论,在革命文学系统是一种“异质性”的存 在,引发出持续的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 争。


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 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讲话》传到国统区 之后,引起的文艺界对文坛现状和文 学理论问题的思考。 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 题。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 胡风的理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 (核心命题:“主观战斗精神” )
三、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风貌:

(一)国统区文学:
国统区即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区域,其文学创 作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之初的亢 奋热烈到相持阶段的凝重反思,再到40年代 的喜剧性嘲讽,文学情绪的变化影响着文学 风貌的转换。
总基调:沉郁凝重。




第一阶段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基调: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启 蒙” 。 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之〈启蒙与救 亡的双重变奏〉 另著有《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等
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7月)
第十七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疏疏的星, 疏疏的树林; 疏林外, 疏疏的灯。 ……… (俞平伯)

透明的夜。
……
村, 狗的吠声,叫颤了 满天的疏星。 (艾青)

关 键 词




文学的区域分化 “孤岛文学” 现实的参与 人道主义的深化 智性审美因素 雅俗互动 “民族形式” 胡风文艺理论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想特 色与艺术追求
6
二、分割并存



区域化特征明显。 随着战争时局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形式上相对稳 定和统一的文学空间被渐次打破。与政治上的格 局相对应,全国分裂成国统区(以重庆、昆明为 中心,还包括桂林、香港等地) 、解放区(延安 为中心) 、沦陷区(东北、华北为中心)三个话 语空间,还有“上海孤岛时期”一个小小的话语 形态。 由于各个话语空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气候、时代 处境、地域特色和知识结构,决定了40年代文学 的纷繁、复杂和多变。 既都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又共同承接着“五四” 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三、今天如何看待《讲话》



1、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 及统一思想的作用; 2、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 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起过重大的作用; 3、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 史条件下任意引申。
第三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一、纷繁的文艺思潮:
包含有“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延续的基本主题。
二、“为群众”的问题


1、“工农兵方向”: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政 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小二黑结婚》:宣传新颁布的新婚姻法;破除封建迷信 2、 “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并与 工农结合。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 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两个标准”。 结果导致了简单化、概念化。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分裂成三个有意味的思想空间


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