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七月》1937年10月 复刊,第1期辟有 “鲁迅先生逝世周年 纪念特辑”,刊名用 鲁迅的笔迹,封面载 两幅图,上为“鲁迅 先生在休息的时候”, 下为“敌人炮火下的 墓地”。
.

以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为界,以毛泽 东发表《在延安文艺界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标志,解放区文学思潮可以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先迁 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次年4月又西 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 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 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 “孤岛文学” 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 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宣布“中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 爆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 上海租界,在类似“孤岛” 隔绝,史称“孤岛”。

.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 3.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4.关于《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讨论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
“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 民。” 革命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 提高农民文化”

《延安鲁艺校景》木刻, 力群1941年作。桥儿沟有 一座哥特式教堂,是延安 唯一的石结构的西式建筑。 40年代,其礼拜堂成立鲁 艺的大礼堂,其他建筑为 学生宿舍。鲁艺的学生住 在“洋房”而非窑洞里, 这在当时延安的学校中是 独一无二的。 Nhomakorabea.
一度的活跃状态:30、40年不十分代之交,延安文 艺界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并协调的活跃气象。
2、人道主义文学的深化

战争带来的动荡促使作家们更深入地体察人 的存在。五四以来形成中国新文学的人道主 义的传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 以沉郁、沧桑与焦灼相交织的审美色调。
巴金《寒夜》,老舍《四世同堂》,路翎《 财主底儿女们》,萧红《呼兰河传》,师陀 《果园城记》, “七月派” 、艾青等。
.
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 历史上则有“孤岛文学” 之称,其中最为活跃的是 戏剧运动。
旧上海的日本领事馆
.
一、战时背景下文学审美流向的多样化
国统区文学是本时期中国文学的主体,形成 了以深沉悲郁为主色调的开放的审美格局。 家国社会的担当意识与个体性的体验、内省 相并合,对现实的参与精神与超越意识同时 存在,既呈现干预现实的责任感与勇气,又 有深入内心的哲理性沉思,有时代洪流相结 合的文化探问,也有现代都市人的沧桑与无 奈,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省察与反思。
一、延安文艺整风与《讲话》


1、整风运动之前的延安文学界
“文抗”与“鲁艺”
1938年9月,根据地第一个文艺联合会性质的文
艺团体“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成立, 简称“文抗”,以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丁玲为中 心。 1938年4月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 艺”),副院长周扬主持日常工作。 周扬曾回忆:当时的延安文艺界有两派,一派以 鲁艺为代表,包括何其芳,“当然是以我为首”, 主张歌颂光明;另一派以“文抗”为代表,“以 丁玲为首”,主张暴露黑暗 。

3、智性审美因素的生长

与情的深沉、深切相辉映和交融,智性审美因素的 加强与凸现既是作家艺术观念深化的体现,构成了 文学审美格局的拓展,也形成了40年代文学的一个 重要特点。
钱钟书的《围城》、冯至小说《伍子胥》、西南联大
诗人群
西 南 联 大 图 书 馆
4、雅俗互动

雅与俗的互动和融合,是本时期文学发展又一重要动 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胡风(1902—1985,湖北蓟春人)文艺理论以 “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作的主体性 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 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胡风文艺理论与鲁迅改造国 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 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 子精英意识。他也受到厨川 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启发。 胡风理论,在革命文学系统 是一种“异质性”的存在, 引发出持续的关于现实主义 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2、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1942年,中共开展党内整风运动,清算以王明为代 表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整风很快延展至文艺界, 以“利用整风运动来检查文化人的思想,检查我们 对文化人的工作”。
毛泽东、朱德等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人员的合影。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既是党所领导 的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 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 规划革命文艺发展方向、 构建无产阶级革命文化 与文学形态的纲领性文 件。
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作家也显示出严峻的现实主
义态度,以及对“现代”审美资源的主动吸纳、转化。 通俗化在解放区则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观念与创作范式。 出入于“雅、俗”、“新、旧”、“华、洋”之间的张 爱玲
二、文学论争与批判
文艺与政治、时代、生活的关系问题,成为 贯穿整个40年代的矛盾焦点。 文学论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文学艺术的不 同认识常常被功利地理解为现实政治问题, 是本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特点。

1 现实的参与:民族和民主两大主题

抗战初期,文学凸显战斗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暴露 出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在武汉成立,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乡” 的口号。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及皖南事变(1941) 后,高昂激愤的社会情绪开始落潮,作家们开始更 冷静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危机重重的中国与人生。


延安文艺整风中,丁
玲等的文章被视为政 治“毒草”受到批判, 其中王实味还被冠以 “反革命托派奸细分 子”的罪名,后来被 处决。

在战时环境中,《讲话》强化了文艺为党所领导的无 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作用,推进了解放区文艺的革 命化,开辟出一个持久、宏大的工农兵文艺的历史潮 流。

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我 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为工农兵的, 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第三,指明解放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途径。突出 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 思想改造、普及与提高的途径:“文艺工作者自己的 思想情绪应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绪打成一片”。

./

第四,批评了解放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 和错误认识。 第五,批评标准上确立必须遵守“以政治标准放 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要求“革 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 此外,《讲话》还论述了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 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 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指出 了延安文艺界“严重地存在着三风不正的东西”, “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
“演大戏”的潮流:《雷雨》、《复活》、《钦差大
臣》等中外名剧纷纷上演。 主张文艺的独立性、真实性与批判精神的潮流:丁玲 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和杂文《三 八节有感》,以及罗烽《还是杂文时代》、艾青《了 解作家,尊重作家》、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 》、王实味《野百合花》等杂文。
以讽喻现实、暴露问题的文学形式张扬民主精神与社
会意识,成为很多作家自觉的选择。 张天翼、沙汀、袁水拍、陈白尘、丁西林、郭沫若等

文协会刊《抗战文 艺》“发刊词”提 出:“要把整个的 文艺运动,作为文 艺的大众化运动, 使文艺的影响突破 过去的狭隘的知识 分子的圈子,深入 于广大的抗战大众 中去”。
.
.
在动荡、苦难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时 代与个人三个命题——三种文学精神的激荡、 互渗与转换,驱动着4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成 与发展。 这一时期,整体上形成了国统区(包括抗战 时期的沦陷区)和解放区(抗战时期称根据 地)两大文学和文化体系。

战争带来的文化与文学力量的迁徙流动与重新布局。 在国统区,在国民政府的临时政治中心重庆、成都地 区,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地区,原来的文化中心上海 和北京,北方沦陷区,战时文化界人士大量南迁所至 的香港,以及作家流徙中寄居中转的桂林等,都成为 文化与文学力量的集中区域,各种不同面貌的文学在 其中发生发展着。 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以及其后的解放区,是一个独 特的文学区域。这里展开了战时背景下高度集中的文 学规划与实践,文学写作被要求贯彻一种纯粹、明朗、 乐观的理想精神与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