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5 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5 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课案5 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随堂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

②妾:指婢女。

解析:本句中“然、矣、而、无乃、乎”等虚词给我们很好的帮助,在解决了这些之后,再找主宾:“其父兄”“吾”“人之父兄”等又帮助我们确定在哪里断句。

答案: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也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

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我因此不敢不节俭。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解析:首先看虚词“而、则、焉”,再看表示人的“王”“子”,表示时间的名词“今”,指示代词“是”。

答案: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芮伯)得到(一匹)好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

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别人的话。

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不会就只收获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

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到厉王那儿去说谗言,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

这是(自己)买祸啊。

”(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

”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

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

知道厉王贪财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内容用“/”断句。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解析:“曰、而”处停顿很明显;两个人名以及“臣”“陛下”处又给断句以帮助,“生孝”“死孝”对举,又要停顿。

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

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

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

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

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参考译文: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

”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

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

”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

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2.将下面一段文字断开。

宋之丁氏家无井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析:此段文字在断句时,要注意表对话的“曰”,还有表名称、姓氏的两个连用的“丁氏”。

另外,断句时,在没有其他标志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找到动词,将整个句子的意思表述完整。

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3.将下面一段文字断开。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之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解析:根据对话标志“曰”将前面断开后,后面的“以……观之……”相同的结构就成为重要的断句依据。

答案: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参考译文:北海海神说:“从大道来观察,万物没有贵贱之分。

从万物自身角度观察,物各自以为贵,而相互以对方为贱。

从世俗通行观念观察,物之贵贱决定于外而不在自身。

从物的差别性观察,如果循其所具有的大的方面把它视为大,那么万物莫不是大的;如果循其所具有的小的方面把它视为小,那么万物莫不是小的。

”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注】无知:人名,魏无知。

解析:虚词“则、乎”帮助我们断了三处,“今”表时间,常用在句首,“唯才是举”是一成语,后面是代词“吾”,此处又要停顿,“佐我”动宾结构,最后一处断出来了。

答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参考译文: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内容用“/”断句。

械虎襄梁间多鸷兽。

州有采捕将,散设槛阱取之,以为职业。

忽一日,报官曰:“昨夜槛发,请主帅移厨,命宾寮将校往临之。

”至则虎在深阱之中,官寮宅院,民间妇女,皆设幄幕而看之。

其猎人先造一大枷,仍具钉锁,四角系縆,施于阱中,即徐徐以土填之,鸷兽将欲出阱,即迤逦合其荷板,虎头才出,则蹙而钉之,四面以索,趁之而行,看者随而笑之。

此物若不设机械因而取之则千夫之力百夫之勇曷以制之势穷力竭而取之则如牵羊拽犬虽有纤牙利爪焉能害人哉夫欲制强敌者亦当如是乎(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卷四》)解析:首先抓虚词“因、则、曷、虽、焉、哉、亦”,另外“千夫之力”与“百夫之勇”明显对举,中间肯定要停顿。

答案:此物若不设机械/因而取之/则千夫之力/百夫之勇/曷以制之/势穷力竭而取之/则如牵羊拽犬/虽有纤牙利爪/焉能害人哉/夫欲制强敌者/亦当如是乎参考译文:襄梁之间有很多老虎。

各个州都有采捕将领,四处设置笼子陷阱抓老虎,成为一种职业。

忽然有一天,有人报告官府说:“昨天夜里笼子启动了,请主帅移驾去吃虎肉。

”命令幕僚及手下武官前往现场。

到那时见老虎在很深的陷阱里。

官员的家室,民间的妇女,都设了帷幔遮挡着观看老虎。

那些猎人预先做了一个大的枷锁,都准备好了钉子和铁锁,四个角系了粗绳索施放在陷阱之中,便慢慢往坑中填土。

老虎想要出陷阱,就慢慢合拢枷锁的两块板。

老虎头刚出来,就马上把枷钉牢。

四面用绳索拉着赶着它走,观看的人们都跟着它取笑它。

这家伙如果不用器械,围困并抓捕它,就算有千夫之力、百夫之勇,又怎么能制服它呢?威势没了力气耗尽时抓它,就如同牵羊拽狗,虽然有尖牙利爪,又怎么能伤害人呢!想要制服强敌,也应该像这样做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解析:“谋、作”和“焉”字就可以帮助断出五个地方来。

“贵人”之后的几个动词是其不同的动作行为,彼此之间也要停顿。

答案: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参考译文: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