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

第八章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社会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
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

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答: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

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

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三、简答题
1.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人大2011年研)
答: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主要是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问的互动方式来划分的。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9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相关试题:什么是初级群体?(人大2008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主要包括:
(1)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30人的小群体。

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5)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

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表现为:(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群体对其成员确实具有魅力,而其成员又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诱发出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一些男女在结婚成家后,夫妻间感情趋于平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相互创造或者相互发现新的魅力。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
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

如果成员通过遵循群体的规范,在群体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刺激其积极性,提高群体凝聚力。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
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一方面,如果成员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强,容易成为“知己”或“莫逆之交”等紧密团结的群体。

另一方面,如果成员在性别、年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可以恰到好处地相互补偿,形成明显的互补关系,往往也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这种时候,成员之间会发现缺了谁都不合适。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

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古代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背水结阵,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以便打击敌军。

一个民族是一个大群体,当它受到外敌的威胁与侵略时,其内部各派可能会暂停纷争,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一致对外。

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什么是群体规范?(人大2012年研)
答: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

最后,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5.领导作风的基本类型。

(中财2011年研)
答:领导作风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1)权威型(又称“独裁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是单纯发号施令。

(2)民主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人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