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孟子>两章》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2.《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词类活用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词用作动词,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常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筋骨(饿,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行拂乱其所为(拂,使动用法,使……违背;乱,使动用法,使……扰乱)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强)三、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四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五、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六、翻译全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七、内容理解(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4、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5、出自本课的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

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

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第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八、中心思想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

“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

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

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