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两章》 比较复习课PPT课件

《孟子两章》 比较复习课PPT课件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9
• 选自《孟子•告子下》
10
理一理
造生 就于 人忧 才患
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

苦其心志 (思想)

天降大任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活)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治死 理于 国安 家乐
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25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26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出则无敌国外患
正面 论人
反面 论国家11
12
这两篇短文的论点 分别是什么?比较本文的 两篇短文,说说它们提 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 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 处?(习题二)
13
第一篇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它们主要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 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16
17
1.如何看待孟子 “人和”的主
张?(有什么进步意义及局限)
进步意义:因为现代战争中,高科技
技术迅猛发展,而一切技术都需要人
来研究和使用,所以“人和”仍起决
定性作用.
局限: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
代化战争中起决定因素的是科学技
术,谁掌握的技术先进,谁就会赢得
21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24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9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 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 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 子,说说你的看法。
20
西孔伯子受姬昌困厄披而拘作禁仲而《尼演春厄绎秋而《》作周;《易春》秋》; 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屈》原;放逐,乃 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赋语《》离;骚》。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 来; 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 氏春秋》; 韩非韩被非囚囚禁秦在,秦《国说,写出《说难》、 《孤难》愤、》《;弧愤》。
—查尔斯·比亚德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
回顾作者: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你给这个论点补充 一个事实论据和一个道理论据!
1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著《红楼2梦》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3
背一背 名言警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胜利,所以只靠“人和”,现代战争
也难以取得胜利。
18
2.你赞同孟子的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吗?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 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上进心; 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 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 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14
相同之处:
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
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 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 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15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 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 释和阐述;
7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
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能治理好。
8
结构图解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5
解题:
•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 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 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