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和设计的关系
【摘要】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孪生关系,艺术中有设计,设计中有艺术,二者如同双生花一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相辅相成的向前迈进。
漫漫历史长卷相互依存,设计可以是艺术,艺术包括设计,但不等同于设计。
没有设计性的艺术,不是艺术。
同样,没有艺术性的设计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角度看本是同源,就像讨论中国的两大奇葩——诗与画的关系一样,最后只能得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设计和艺术得关系也是如此,二者本是同源,分开只因历史越发展人类需求分工越来越明细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也可以说,艺术中有设计,设计中有艺术,二者如同双生花一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相辅相成的向前迈进。
近来在艺术评论上多看见比较艺术和设计二者关系的文章,多数评论家认为,“艺术是我,设计是他”,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虽然二者同宗同源,但在漫长的发展中又有了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综观几十年来,国内设计界对“视觉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对于艺术和设计的不断细化,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渐渐体现出来。
一、艺术和设计的差别
如果从哲学角度说的话:艺术是某个人的主观感受,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个人的修养及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设计则是设计师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建立在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它不是纯思想的东西,往往需要设计师和消费者在某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带有商业气息。
从商业角度说:艺术品的理解者可能只是某个人某些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它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他的价值往往来源于个体的喜好。
而设计是种大众文化,只有为更多的人接受才算是取得了大的成功。
设计是为生活服务,为客观存在的人的需求而服务,是以人为本的。
然而人的生活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生活的发展让我们由温饱的追求逐渐转为对品质的追求,这是人类自然的要求,是一步一步的按照发展的规律而来的。
试问谁会在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首先要求食品的包装呢?而现在人们的目光越来越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于是这就我们设计要进步提高的动力。
而艺术就自由奔放很多,没有太多需求生活的条条框框,多数是一种个人感觉的实体化。
是人们精神上对美的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美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一点一滴的渗透到日常行为中。
形成了阳春白雪的艺术。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
而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人类温饱解决后更高级的精神需求而已。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所以人类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越来越从生理的需求转向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这种转变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世纪的艺术大都表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
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
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
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
从而进一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
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
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
偶然的、兴奋的。
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一份子。
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
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
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
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
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
即无价值的存在物。
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
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
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
古来中国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二、艺术与设计的共通点
设计与艺术本是同源,分开只因历史越发展人类需求分工越来越明细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
所以,我认为设计是艺术的一个分歧,它是艺术的阳春白雪和世俗世界一次次碰撞磨合而产生的产物,它是为了迎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生活而产生的。
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艺术偏重于从精神层面去理解问题,而设计偏重于从商业角度去展现问题。
用《易经》来打比方,艺术是天,而生活人的需求是地,设计就是更好的结合二者之间的桥梁。
所以一个好的设计要兼顾它的功能性与艺术性。
所以设计是一种更贴近人生百态的艺术。
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都是人类漫长发展历史中智慧的象征,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都是前人呕心沥血留下来的绮丽瑰宝,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的更好而存在的。
艺术和设计是涵盖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而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明细,艺术和设计都逐渐成了独立的大学科,从中还滋生出更多明细的学科,如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等等,使得我们不能像古时的那些大师一样,在众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
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
但是艺术和设计并不是毫无联系,我认为,它们更多时候如生产车间的上一环节和下一环节,相辅相成着但又共同促进着。
虽说艺术是一种天马行空,相对自我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艺术家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了他的需求,或者他的愿望。
这些需求也许是潜意识的未被大众觉察或了解。
艺术家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把一些虚幻的未觉察的意识实体化,而设计师们便采纳他的需求并设计出相应满足此类需求的物质,上世纪,许多科学家根据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设计出
许多相似的高科技产品,如宇宙飞船,外太空仪器等等。
同样,我觉得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如凡尔纳的小说一样,把浩瀚的意识空间中的一些潜在需求明朗化,使得设计师精准的找到新的突破点,毕竟设计是要走在人们需求的前端,发现许多人们潜在的需求是设计师的职责。
而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投放市场而产生的一系需求者的反应,就如同石子投入大海引起的波澜,这一反应又是促进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再次看来,是孪生关系。
也可以说,艺术中有设计,设计中有艺术,二者如同双生花一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相辅相成的向前迈进。
漫漫历史长卷相互依存,设计可以是艺术,艺术包括设计,但不等同于设计。
没有设计性的艺术,不是艺术。
同样,没有艺术性的设计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