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学论文

环境学论文

室内空气污染摘要:室内污染的空气中可检出300多种污染物, 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室外数十倍, 人体所患疾病中68%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室内”主要指住宅居室内部环境, 但从广义上已经包括了室内办公场所和各种室内公共场所, 人一生中有2 /3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开展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研究, 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装修装饰后室内空气污染、居室尘螨、大气细颗粒物( PM2.5 )等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大。

关键词:空气、来源、污染、危害、1、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室内空气污染顾名思义,室内空气污染就是指人类经常活动的住宅、学校、办公室,以及车站候车室、剧院公共场所等的环境污染。

据专家调查表明,现代人类平均有90%的时间是在这些生活、工作和娱乐场所度过的,65%的时间则是在家里度过,而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出2至5倍。

此外,国际环保专家已经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煤烟型污染”、“光化学污染”之后第三大空气污染问题。

由此可见,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是人体健康的巨大威胁者,正在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室内空气污染是造成人体多种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一些慢性病人更具威胁性。

基于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如此之大,有必要对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论述,并且找到具体解决办法。

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 PM10 )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日益改善, 室内装修装饰和空调设备的广泛使用, 使室内密闭空间空气恶化, 病态建筑症候群( SBS)的出现, 使得甲醛、室内尘螨以及大气细颗粒物( PM 2. 5 )等成为室内常见的污染物, 逐渐成为环境卫生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在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致病病毒200多种。

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甲醛、苯、氨以及三氯乙烯等。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装修污染主要源于各种涂料、胶粘剂、人造地板、壁纸、地砖、油漆等装饰、装修材料。

1. 1 甲醛1.1.1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 它不仅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 也可来自建筑材料。

调查表明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与装修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2, 3] 。

装修居室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制作的家具和人造复合木地板 , 人造板多是采用甲醛系胶粘剂与木质材料复合加工而成的产品, 含有大量的甲。

据调查显示装修后0. 5个月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明显高于装修完工的当天, 这说明甲醛的散发不是简单地和时间成反比, 它也和室温、湿度有关, 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空气中甲醛浓度相应有所上升。

甲醛的污染状态呈现伴随装修建成使用时间的推移较长时间持续存在, 并随温度改变呈逐年螺旋样下降趋势。

1.1.2食品加工具有造成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可能性。

据研究检测结果表明, 冷藏条件下一个月内, 近洋鲜鱿鱼中的甲醛含量会有明显上升; 鱿鱼丝在室温条件下保存, 约30d后甲醛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且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关于商请协调解决水产品中甲醛含量处罚标准有关问题”中指出: 国外资料和国内研究表明, 甲醛可在动植物体内自然产生, 是一种自然代谢产物。

考虑烹调加工食品时可能会产生甲醛, 因此对餐饮场所要求加强通风换气, 保证充足的新风量, 加强烧烤烹调场所的机械排风能力。

1.1.3甲醛的释放期长达3~15年。

可经呼吸道吸收,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具长期性、潜伏性、隐蔽性的特点。

甲醛是原浆毒物,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鼻癌。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及免疫功能异常等。

长期吸入甲醛可引发鼻咽癌、喉头癌等严重疾病。

1. 2 大气细颗粒物( PM2. 5 )大气颗粒物( PM )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 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 易被吸入, 颗粒物的粒径不同, 其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 60% ~ 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PM 10 (粒径≤10μm)中, PM 10中的29% ~ 75%为PM2. 5 (粒径≤2. 5μm) [ 1] 。

PM 2. 5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吸烟等以及室外空气污染和渗入等, 随着城市燃料种类的变化, 大气中PM2. 5的含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室外颗粒物质主要通过门窗等维护结构缝隙、机械通风的新风以及人员带入室内。

1. 3 尘螨螨虫的一种, 普遍存在于人类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中, 尤其是在室内潮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床垫、被褥、枕头、地毯、挂毯、窗帘、沙发罩等纺织物内极易孳生。

贺骥等人的监测选择普通家庭30户, 某大学的学生寝室30 间及宾馆的普通客房30间, 采集屋尘和床尘标本90份, 其中78份检出尘螨,孳生率为86. 7% 。

2、常见室内污染物的危害2. 1 甲醛胡衡生等人的研究表明甲醛对人体皮肤和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甲醛中毒不仅可引起流泪、咳嗽等症状, 还诱发支气管炎和哮喘; 慢性吸入可导致头疼、失眠等。

刘凯等人的调查提示南京地区女性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在污染居室内停留的时间更多有关。

研究还发现, 污染物超标家庭居民SCL- 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超标家庭, 且阳性项目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群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其他类似报道中涉及人群的不良反应与以上报道内容基本相似。

甲醛对人类的致癌性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目前甲醛与人类肿瘤的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 还有待于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加以验证。

2. 2 大气细颗粒物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与PM 10和总悬浮颗粒物( TSP) 相比,PM2. 5上富集的有害物质更多, 在空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在呼吸系统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 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 eta分析提示, 大气PM2. 5浓度每升高100g /m3, 居民死亡发生增加的百分比为12. 07% 。

研究也表明, PM2. 5细颗粒物对重金属的载带能力较TSP和PM10更强,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颗粒物大部分被阻挡在上呼吸道,部分颗粒物能穿过咽喉部进入下呼吸道,沉积在肺泡内,影响人体免疫力。

颗粒物进入人体后, 除产生呼吸道炎症、哮喘等一般毒性外,还具有一定遗传毒性, 而PM 2. 5的遗传毒性更强。

3. 3! 尘螨具有强烈的变态反应原性, 变应原不仅存在于尘螨本身, 也存在于尘螨的分泌物、排泄物中, 是室内主要的生物性变态反应原。

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 因反复接触而致敏, 可引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也可引起皮肤过敏等[ 1 ]。

人们早就认识到, 同一种属(包括人)的不同个体在相同暴露剂量条件下对有害物质的反应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16], 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虽然与尘螨的滋生密度有关, 但当尘土中尘螨变应原的浓度达到致敏的水平时, 是否发病可能还取决于个体特异性[ 17 ]。

栗建林等人的研究结论,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对室内尘螨变应原具有易感性。

3、防治措施3. 1 强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在对民用住宅预防性卫生监督中发现, 部分建设单位片面追求出房率, 建筑设计中户型结构的不合理, 造成室内空气流通非常不利。

3. 2 保持通风保持良好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提高舒适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胡衡生和林培喜等人对装修居室的调查, 在通风良好情况下, 装修后6个月室内甲醛含量达到居住标准。

洪燕峰等人的研究表明, 间断性开窗对吸烟、油烟等间断性污染十分有效, 但是对连续不断产生的污染问题, 如室内装修造成的甲醛污染等, 较好的通风方式应该是根据室外的气象条件控制开窗幅度连续自然通风。

特别是在烧烤烹调场所, 要加强机械排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3 放置绿色植物甲醛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随湿度增加先小幅下降后上升, 虽然高温、高湿能促甲醛释放, 但也提示夏天预防高浓度室内装修污染的危害尤为重要。

居室内尽可能放置几盆叶片大而薄的绿色植物可净化空气, 适宜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有效地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而且也可以指示室内的空气污染状况。

3. 4 空气净化对室内空气的净化除了采用过滤、吸附的方法外, 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对甲醛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室内空气中甲醛消除剂, 对快速和持续消除甲醛有良好的效果。

3. 5 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清洗床上用品(被套、枕头套、床单)后, 用55% 以上热水浸泡10m in以上, 每月2次; 避免使用地毯; 定期将床上用品放置在阳光下曝晒2h以上; 每天保持室内通风2h以上均可降低人居环境中尘螨的密度。

3. 6 室内空气自净选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可根据居室、厨房、卫生间的不同污染物选用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如空气净化器、臭氧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等。

可使用活性碳、硅胶和分子筛等材料对污染气体进行吸附,也可使用化学药品与有害气体发生化学变化,如光触媒、甲醛去除剂、克苯灵、除味剂等氧化污染气体。

5 结语室内空气污染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现,世界上一些环境保护专家已经把“室内空气污染”列为“煤烟型污染”和“石油型污染”之后的第三代污染问题。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来自于室内和室外,种类多,来源广,对人体既有短期的影响,也有长期的效应,现在已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城市环境和人口健康的大敌,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这些问题。

在采用净化设备时,应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使用效果,用最少的花费达到最好的净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克敌(主编). 环境卫生学[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51- 252, 77.[2]胡衡生, 张新英, 黄文珊, 等. 装修后居室空气污染及健康效应.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 21( 1) : 47 -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