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 优秀ppt课件
9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 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 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 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 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 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 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正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是个猥琐 的小人物。
18
2、老板娘是否看到骑桶者或听到骑桶者的 话?结果不同表现的主题有没有不同?
(1)看到了听到了,当作没有看到听到。骑桶者 被拒绝,被“扇走” ——控诉当时社会缺乏同 情心,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凄凉。
11
二、虚构与真实:为什么说《骑木桶者》 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 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 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 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 消失,不复再见。”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 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 到”。
,要记名罚款。
1
▪ 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 谁吗?是专写小说的作家。你绝 对不能罚我的款,因为我是专门 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 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 !”
2
文艺理论家给小说的定义:“小说是用散 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英国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只猫 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一 只猫坐在一条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 故事了。”小说家要行使自己的创造权, 就必须不受所谓客观事实的禁忌,艺术真 实的使命可以暂不理会现实的法则,因为 说谎是小说家的特权。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10
一、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复述故 事情节。
▪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 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 着桶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 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7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弗兰茨·卡夫 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 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 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 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 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 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 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 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 《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 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12
2、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真实性在文中 如何体现的?
(1)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 性。
(2)生活细节的真实。
A、“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 苍天求助的人。”
B、“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 ‘我没有听错吧?’”
C、“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
钓鱼故事
▪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坐在江边垂钓,一 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 在钓鱼?”
▪ “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 真糟,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可是昨 天也是在这里,我钓了15条呢!”
▪ “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
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
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
3
虚构的特质:
想象 夸张 怪诞 荒谬
4
5
卡夫卡
6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 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 者。……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 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 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 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样。
15
——这种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 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 的现实主义(真实)基础为前提的。”
16
▪ 三、研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
17
1、“我”为什么选择“骑着木桶”去讨煤? 从而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 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 撤走。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 “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 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 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8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 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 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 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 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 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 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 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 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有着生存的强烈愿望
14
(4)语言的真实
“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 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 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 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
细节的真实
卡夫卡的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
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与我
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
我的眼睛。”
13
(3)环境与心理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 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 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 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 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 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 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 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