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类学史名词解释1亲属称谓: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最早对亲属称谓进行分类研究,他把所有的亲属称谓分为描述式和类分式两种,认为类分式是描述式演变而来。
通过对亲属称谓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经过从原始乱婚到一夫一妻制的过程,即从血缘家庭、普那露亚家庭、对偶家庭、父系家长制家庭到一夫一妻制。
类分式亲属称谓:特点:重视群体关系而不计及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份相同,除性别外,一般使用同一称谓,因此称谓极简单。
所谓“类分式”,就是指对亲属称呼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同一亲疏称谓笼统称之。
例如,我的亲兄弟与我父亲的兄弟之子,均称为“我的兄弟”,我的亲姐妹与我母亲的姐妹之女均称为“我的姐妹”。
2叙述式亲属称谓:特点:直系与旁系的亲属各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
“说明式”就是对于亲属,或用基本亲属称谓来说明,获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使每一个与“自身”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谓各不相同。
例如,我的兄弟、父之兄弟、父之兄弟之子等的称谓各不相同。
3集体观念:涂尔干常用的概念之一:一个社会中成员所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别于个人观念。
集体观念不是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的,而是通过社会环境,即教育、社会舆论、习俗、灌输到人的意识之中来的。
4文化唯物主义:马文﹒哈里斯所创立的研究方法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文化系统都共同由三个要素构成: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结构(structure)和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
哈里斯称之为适应于人类社会的“普同模式”(universal pattern)。
他强调基础结构为人类社会文化提供了基础,是第一位的。
它对结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进而,结构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研究人类社会必须由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入手。
他甚至认为人类学研究应该是以基础结构为中心的研究。
文化唯物主义用自然和技术来解释文化,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必需品而存在的系统。
其理论强调生殖的或人口的压力及生态压力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决定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技艺、经济因素是形成一个社会特质最基本的角色。
哈里斯认为社会下层建筑研究应优先于基础建筑和上层建筑(Barfield1997:137)。
下层建筑由生产模式、人口结构以及宗教仪式构成;基础建筑是指家庭经济、政治经济;上层建筑由娱乐、美学的产品及服务构成。
哈里斯的动机是论证诸文化要素是与特定环境相适应、唯物合理的存在(Milton 1997)5普遍进化论: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论”,把怀待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怀特提出对于古典进化论的修正和历史特殊论的反弹1)与古典进化论相同的地方:都同意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可以讲,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性和单纯性构成二者之所以被称为进化论的基础。
不同点:怀特不像摩尔根那样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用能源的获取来作标志。
同时,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性,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新进化论,后来为将他的理论与其他新进化论相区别,又被称之为普遍进化论。
6《萨摩亚人的成年》:玛格丽特·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资料,于1928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人》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
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
当然,由于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
“以往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于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
”7机械团结:1)涂尔干2)构建在观念、习俗、规范的同质上3)个人身份的独立性与生计自主性成反比,例如,有机团结——构建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个体独立性强,社会同质性弱8有机团结:1)涂尔干2)构建在生计方式上的相互依赖和社会分工上,社会成员身份自主性很强,社会内部社会成员个体差异大,分化重,生计的独立性弱,生产主要是商品生产。
有机团结社会分化重,团结构建在劳动分工基础上,而劳动又需要分化,社会分化又是劳动分工的前提,有机团结不需要同质性。
现代社会是构建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传统社会或部落是构建在机械团结上的。
9社会事实:1)涂尔干2)制度习俗观念3)外在性:a先于个人,外在于个人,不以人的消亡而消亡。
4)强制性:a有组织的形式(制度、习俗等)b无组织的形式(舆论、教育等)5)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现象10文化圈:1)根据文化特质分布来区分的历史-地理区域,例如稻米文化圈、骑马文化圈、放牛文化圈2)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所用的概念,其基本假设是文化的相似性是由文化的传播和借取造成的——与进化论、文化生态学假设的分歧:人们能否各自独立地发明出相似的文化3)文化圈的划分旨在探讨具体文化特质的起源和传播的历史途径。
例如,在一些人(格雷布内尔)看来,那些近分布在某一文化圈中心的文化特质可能是最近发明的,而那些扩散、分布在该区域边缘地带的文化特质则是古老的等等11基本人格:卡迪纳1)相似的儿童养育方;式2)相似的人格特征;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一个社会的秩序、凝聚力、认同感和稳定性来自具有某种基本人格的社会成员。
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任何一个特定社会中,都是相当固定而去标准化的。
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个别差异,但就整体而言,母亲喂奶的时间大致和邻居一样长,给婴儿喂大致相通的食物,进行类似的训练。
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里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他们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对这些经验加以反应,因而发展出共同的人格特质。
林顿:“任何同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类型,是大部分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人格形貌,那是他们享有共同童年经验之结果”12多线进化论: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论”,把怀待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
他认为这两种进比论都太一般化和太广义,只能解释单一文化现象的进化,而不能解释备具体的田史发展顺序,不能解释广泛分布在各个地理区域、顺序上平行发展文化结构的差异和类似。
因此,他提出多线进化论,试图通过对全世界各地历史顺序来分析,论证类似的历程产生类似的结构。
人类的各个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它们各自接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并没有一个人类社会统一的发展路线,多线进化沦的任务是说明种种不同社会结构之不同发展路线的因果关系。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重要性,因此被公认为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在斯图尔特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由于世界上多种生态环境,所以由此形成了世界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他认为:一定的基本的文化类型在相似的条件下,可以沿着相似的道路发展,然而这种在人类所有群体中,按照同样的顺序出现的具体文化是很少的。
13日常生活的不可测量性:强调人们行为的主体性、主观性;人类学家描述的社会制度、规则和真实生活总是有差距的,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可以玩弄、破坏、违反制度;14残余法:1)泰勒等人2)现实一些看上去荒诞、无足轻重的习俗、信仰、文化在过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是原始文化的进化的残余3)通过对这些残余的分析,我们能够确认文化的进化15万物有灵论:1)泰勒2)宗教起源于人们对梦、死亡的解释3)心理、认知的解释16普拉路亚婚:1)摩尔根2)“普纳路亚”夏威夷语“亲密的伙伴”3)族外群婚17血缘婚:摩尔根在其代表作《古代社会》中论述了这种婚姻制度: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
血缘婚限于在同行辈(如兄弟姐妹)间互为夫妻,排除不同行辈(如父与女、母与子、祖父与孙女、祖母与孙子)间的性关系18群婚:原始社会中一定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
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婚姻制具体可以划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度两个阶段19文化整体论:20《原始思维》:列维-布吕尔的著作,他认为:原始思维是受集体观念所支配的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是一种前逻辑思维,可以不遵循同一律的思维,允许互渗律(A可同时是B,印第安人的祖先可以同时是人和乌鸦)他接受涂尔干的思想,认为集体观念不是来自生活经验而是先验的。
他认为个体观念需要遵循逻辑思维,反对用逻辑思维解释集体观念。
他认为原始思维和我们思维之间不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而是社会的不同,因而不是思维形式不同,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那些思想模式由社会的事实所决定,是普通的、传统的、强制的。
原始人的思维是前逻辑思维,本质上不同于文明人的思维,后者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和分类。
原始民族的“智力活动是神秘的。
21参与观察:1)马林洛夫斯基提出的田野调查方法的理论日常生活的不可计量性;强调人们行为的主体性、主观性;人类学家描述的社会制度、规则和真实生活总是有差距的,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可以玩弄、破坏、违反制度;2)参与:人类学家应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特别是仪式中去,忘记自己是人类学家,体验当地的生活仪式对当地人究竟意味着什么2)自己不是当地人而是人类学家,不仅要参与还要观察;理由:当地人说的和做的可能不一样,要通过观察验证真伪;3)只观察便带着本文化的偏见,有误读,通过参与来纠正;4)二者相互补充,意味着人类学者长期的田野观察自此开始。
22库拉圈:1)流行在特洛布里恩德岛,马林洛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库拉的核心是贝壳臂镯和贝片项圈的交换。
而与这种交换同时,还伴随着其它礼物的交换以及物品的贸易。
2)通过礼物的交换构建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急需品的实物交换;3)岛上的物质、经济生产交换是和礼物、仪式的交换合并在一起的,经济是和道德、友谊连接在一起的;莫斯“全面给予”库拉的概念是马林诺夫斯基根据在澳洲的田野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西太平洋的航海商》(又译《南海舡人》)(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这部人类学细致的田野工作的开创性著作中,他讲述了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在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库拉就是一种诸部落间广泛交换的形式。
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有这两种物品不断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