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监测及临床意义
标准零点
• 采用换能器测压时,换能器固定的 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当病人 体位改变时应随时调整高度
导管管口方向
血压是侧压强
采用插管测压比较正确的测法应该是管口方 向与血流方向垂直,但临床上常难以实现
通常测定动脉压的导管口是迎向血流方向, 因此测出的压力是血管内侧压强与血液流动的 动压强之和
不过当血流速度不大时,管口方向的影响可 以忽略
• 在全过程中,动脉血管壁的搏动将使袖带内的气体产 生振荡,这种振荡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存 在确定的对应关系
• 因此通过测量、记录和分析放气过程中袖带内的压力 振动波即可获得被测部位的收缩压、平均压和舒张压
振动法测量血压的优缺点
• 优点
– 消除了人为因素,其测量更具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如果保持相同的测量条件,也有很高的一致性
有创压力监测
生理
传
信
输
信息
感
号
出
器
处
显
件
理
示
有创压力监测图解
有创压力监测的基本装置
压力管道系统
• 动脉置管(A-Line) • 测压导管:特制,管壁硬,长度<100cm,尽量少的
三通
冲洗装置
• 肝素盐水(5u/1cc),压力袋(保持压力在300mmHg) 以维持2-4ml/h的冲洗
有创压力监测的基本装置
有创性动脉压监测
• 创伤性动脉压(IBP)监测的适应征:
各类危重病人、循环功能不全的病人 严重低血压、休克和需反复测量血压的病人 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病人需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治疗 时,连续监测动脉内压力,不但可保证测压的准确性, 且可及早发现使用上述药物引起的血压突然变化,如嗜 铬细胞瘤病例 需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的病人 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和pH测量的病人
死亡 严重伤害
生理系统 飞持续循环支持
治疗
监测
重复的评估
血流动力学监测
•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循环功能监测 的重要内容之一
• 是抢救危重病人不可缺少的手段
什么是血流动力学监测?
由一组专业监护人员通过有创或无 创的手段对各种压力、波形、心排 血量、动静脉血气、氧合等数据进 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病人的循环功 能状态。
• 尤其要指出刚给完碳酸氢钠后的测量结 果也不可靠,NaHCO3可影响PETCO2。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 动脉血压 • 中心静脉压 • 肺动脉漂浮导管(PAC) • 经肺热稀释测定技术(PiCCO) •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TEE)。
动脉血压监测
动脉压监测的历史
• 1628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 史蒂芬.海尔斯的有创压力监测 • 1896年里瓦.罗西发明袖带血压计
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号转化成电子信号) 床边监护仪:(接收电子信号并将压力波形和数值
显示在示波屏上)
动脉D测ia压gr常am用部位
桡动脉
股动脉
足背动脉
肱动脉
Allen’s test
动脉波形图解
收缩压
主动脉瓣关闭 舒张压
主动脉瓣开放
动脉压力波形的意义
收缩相 动脉压急骤上升至顶峰,然后血流经主动脉到周围 动脉,压力波下降;SBP主要反映SV的大小
2 栓塞
• 栓子来源于导管尖端的血块、误入气泡或颗粒 • 桡动脉、肱动脉发生率分为17%、44%,颞动
脉、足背动脉较低; • 栓塞可出现动脉供血远端坏死,故应引起重视 • 防治措施:减少血栓形成、肝素加压冲洗、排
尽空气、发现血凝快或导管不通禁止推注等
3 出血
• 穿刺、监护、拔管后均可发生; • 大动脉出血几率明显高于桡动脉和足背
血压计袖带使用范围
AHA推荐:
袖带充气部分的宽度应为 臂围的40%,而充气部分 的长度应能围绕手臂周长 的80-100%
无创血压袖带正确佩戴
• 选择合适的类型及肢体 周径的袖带
• 将打开的袖带放置在手 臂或大腿上,将印有 PHILIPS标志的一边不 接触病人。将印有箭头 (↓)标记的Arteria 与肱动脉或股动脉对齐
血流动力学监测
浙医二院外科重症病房 赵建江
何谓:危重病人
急性病症+原有长期病症→生理失常→死亡或严重伤害
急性病症 内科 外科 创伤
紧要生理系统
A 气道 B 呼吸系统 C 心血循环系统 D 脑神经系统 E 电解质、酸碱状况、血糖
急性病症 诊断过程 确定性治疗
原有病症
紧要生 理失常
紧要生理 紧急控制
不治疗
优点
• NICO所测心排血量的重点在于CO的有效 部分,即积极完成气体交换的血流量
• NICO 的数值改变大多发生于温度稀释法 测量值变化之前,即NICO对血流动力学 改变的反映快于经典的温度稀释法,这 对某些关键时刻意义重大。
缺点
• 是任何影响混合静脉血二氧化碳、解剖 死腔/潮气量及肺内分流的因素均可影响 结果的准确性
重脉切迹 主动脉瓣关闭,舒张期开始
舒张相 重脉切迹后波形振幅逐渐减弱至基线,最低点为舒 张压;DB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常见异常动脉波形
BP异常波形意义
• 低血容量或心肌收缩功能低落:上升支下降支缓慢,顶峰 圆钝,脉压缩小及随呼吸波动的不稳基线,重脉切迹不明 显。
• 主动脉瓣狭窄:收缩相延缓,重脉切迹不易辨认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收缩相上升,舒张相降低,重脉切迹
消失 • 升压及强心药物:动脉压上升 • 扩血管药物:舒张相下降迅速 • 心包填塞:脉压缩小 • 严重心律失常:持续的动脉压力线消失
IBP监测的注意问题
• 不同部应的压差 • 标准零点 • 导管管口方向 • 直接测压和间接测压的比较
不同部位的压差
在周围动脉不同部位测压,要考虑到不同部 位的动脉压差
• 定等因素均会导致监测结果准确性的下降[3], 因此测量误差较大,临床应用有困难。尤其对 危重病人,临床应用一直有争议
NICO
• 是利用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强的特点作为 指示剂,根据Fick原理来测定心排血量
• 心输出量由CO2 产生量和呼末CO2 与动 脉CO2 含量之间的比例常数求得
• 基本公式为:Q=VCO2/(CVCO2-CaCO2)
振荡(Oscillation)
无创血压测量(NBP)
测量方法:振荡法 也称为间接监测
☺
1. 方便 2. 不同病人 3. 自动测量
1. 无连续 2. 无波形 3. 动脉压 4. 干扰
振动法测量血压的原理
• 利用袖带充气到一定压力完全压迫动脉血管并阻断动 脉血流,然后随着袖带压力减小,动脉血管将出现: 完全阻闭-渐开-全放开的变化过程
但在心率增快、血流速度增加,以及动脉管 腔由于导管插人而遭阻塞形成终端动脉时,将 造成动脉压力波的反响、共振,就会使测得的 压力数值显著高于实际数值。
直接测压和间接测压的比较
• 直接测压和间接测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据对比 观察的结果,收缩压在100~150mmHg范围之间, 两者结果相仿;超过或低于此范围就有差别。
• 将袖带贴身地缠绕在手 臂或大腿上
• 检查指标线(位于 PHILIPS标志上面)是否 落在尺寸范围箭头内, 然后固定
无创血压测量局限
• 无创血压测量不适用于严重低血压的病人,尤 其是当病人的收缩压低于50~60㎜Hg时
• 自动测压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连续显示瞬间 的血压变化
• 因此,对于血压不稳定的危重病人,无创血压 测量显然不够理想,特别是不能及时反映血压 骤降的病情变化,此时需改用有创血压监测, 对病人的血压进行实时
胸电阻抗法
• 利用心动周期于胸部电阻抗的变化 来测定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并计算 出每搏量,然后再演算出一系列心 功能参数。
• 基本原理:欧姆定律(电阻=电压/ 电流)
• 操作简单、费用低、能动态观察心排血 量的变化趋势
• 抗干扰能力差 • 测量结果略大于温度稀释法测定值
缺点
• 尽管阻抗法以阻抗变化反映CO,可无损伤快速 测量CO,但多数人认为阻抗法测定CO影响因素 太多,如肥胖、放置胸腔引流管、机械通气、 发热、水种、胸膜渗液、心律失常、严重的心 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血液动力学不稳
动脉; • 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硬化增加出血几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止穿刺; • 防治措施:提高穿刺技巧、固定妥切、
拔管后压迫并举高上肢10分钟,凝血功 能障碍者延长至20分钟,然后加压包扎 30分钟。
4 感染
• 感染是最多见的并发症;
• 与留管时间、无菌操作、护理、穿刺部位等密 切相关;
• 感染分局部和全身,局部感染最常见为表皮葡 萄球菌,超过一周的留管感染率可上升至14% ,故留管一般不超过3~4天,最长一周;
人仰卧时,测定主动脉、大动脉及其分支和 周围动脉压力时,收缩压依次升高,而舒张压 逐渐降低,脉压相应地增宽
决定血流的平均动脉压从主动脉至周围小动 脉则渐降低
足背动脉离心脏的距离约为挠动脉离心脏的 距离的两倍,平卧时同时测量此二部的压力, 不但波形不同,且压力数值也有显著不同。足 背动脉收缩压可能较桡动脉高约10~20 mmHg, 而舒张压低约15~20 mmHg。
• 缺点
– 振荡法的前提是要找到规则的动脉压力脉动。如果 测量条件使这种检测方式发生困难,测量值就可能 变得不可靠,测量时间也会增加,甚至测量不出来
– 如:在测量中,由于病人的运动或外界干扰影响袖 带内的压力变化时,仪器将无法测到规则的动脉波 动,因此就可能导致测量失败
• 抗干扰措施,如采用阶梯放气法,由软 件来自动判断干扰与正常的动脉脉动波,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干扰能力,但 是若干扰太严重或持续时间太长,这种 抗干扰措施也无能为力。所以,在无创 血压监护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有良好条 件,同时注意袖带尺寸的选择,放置的 部位和捆绑的松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