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550幅(第三集)宋代(全图)(局部)118 《王羲之玩鹅图》宋马远绢本淡设色纵115.9厘米横52.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字遥父,号钦山。
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杭州)。
南宋画院待诏。
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
初师李唐,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
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构图。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
此图中王羲之倚松而坐,莲渚之中,两只白鹅正在水中嬉戏。
119 《秋江渔隐图》宋马远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
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
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120 《孔子像》宋马远绢本淡设色纵27.7厘米横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孔子像》人物衣纹用笔为钉头鼠尾法,线长而劲利。
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
全图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神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
121 《竹涧焚香图》宋马远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
签题马远作。
此幅虽是纨扇面上的小景,而远山近水,硬石疏竹,处处足以看出马远所特有的风格。
人物有二:一焚香静坐,神气宁谧;一侍童立后,一手搔头,神态绝妙。
122 《西园雅集图》宋马远绢本淡设色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宋代有很多绘画世家,其中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山西的马家。
自北宋后期的马贲开始,马家先后有五代人在皇家画院供职。
马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画室或作坊,在这个作坊内雇佣了助手、管理者或代理人,或许还有绘画材料的生产者及裱画匠。
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
马远据此所绘,长卷共分四段。
此为其中一段,写米芾挥毫作书,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
123 《憩寂图》宋佚名绢本墨笔纵22.8厘米横23.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全图用笔简练,人物表情含蓄端庄,刻画生动传神。
衣纹线条流利,粗重连续,设色富丽堂皇。
绘一僧袒腹、结跏趺坐于松根之上,面前杂设纸笔,状似凝思。
124 《静听松风图》宋马麟绢本设色纵226.6厘米横110.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静听松风图》是马麟流传至今的作品之一。
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
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
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尤其以树枝、山石,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
125 《夏禹王像》宋马麟绢本设色纵249厘米横11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
为南宋画院祗候。
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
工书善画,宗其父笔。
长于山水、人物。
兼画花鸟,笔力遒劲,轩昂洒落。
夏禹,传说中古代夏部落的领袖,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
此图绘夏禹手持如意笏,头戴王冠,身披龙袍,端庄地立于画面的正中。
作者充分地利用线条的造型的能力,生动地刻画了夏禹慈祥和蔼的形象和内在性格。
126 《八高僧故事》宋梁楷绢本设色每段纵26.6厘米横约6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绘古代名僧故事。
一,达摩面壁;二,弘忍逢杖叟;三,白居易谒乌窠禅师;四,智间竹林拥帚;五,李源、圆泽遇汲水女子;六,灌溪索饮;七,船子拜参;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
数段有梁楷款字。
画法不同于“减笔”,是比较精细工整的一种,人物生动传神,剪裁特妙,人物有的只有半身,以前的画中,从未见过。
此图在题材内容上有风俗画的意义,描绘了朴素平凡的日常劳动。
127 《布袋和尚图》宋梁楷绢本设色纵31.3厘米横24.5厘米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
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的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128 《泼墨仙人图》宋梁楷纸本水墨高48.7厘米宽2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梁楷既能依精妙严谨的图画, 又擅用笔极简、洗练放逸的“减笔”画。
这种“减笔”法, 笔墨精练简约之至, 似乎又是信手拈来之笔, 却能捕捉住对象的主要特征, 具有十分传神的效果。
梁楷在技巧上的重要创造, 开启了元明清画家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梁楷的人物画多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
《泼墨仙人图》与另一幅传为他所作《太白行吟图》齐名。
这幅作品, 用酣畅的泼墨画法, 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 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形象奇怪生动, 似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 令人叫绝。
(全图)(局部)129 《六祖斫竹图》宋梁楷纸本墨笔纵73厘米横31.8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两种笔法,工细与粗放,虽看似悬殊,但却被梁楷所协调而显得和谐别致,新奇又有神韵。
此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
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
为禅宗的开创者。
图中的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
画面以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六祖的生动神态,充分表现了慧能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这一身世特征。
130 《三高游赏图》宋梁楷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
画上题云:御前图画梁楷笔。
这幅画可以代表他的人物画的风格。
人物面部表情很细致,而衣履则以寥寥数笔成之,更显得迅捷有力。
后来的许多画家都从他这里得到了启发。
131 《李白行吟图》宋梁楷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
嘉泰间画院待诏并赐金带,其不受,世号“梁疯子”,并嗜酒,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
他突破“院体”画派谨严的画风,自创“疏体”(即写意减笔)。
其画风革简,笔意生动。
梁楷继承了五代宋初画家石恪的画法,又自出新意,构图简明有力,用笔简练粗放。
此《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梁楷的简笔风格。
132 《秋庭戏婴图》宋陈宗训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
签题陈宗训作。
《图绘宝鉴》云:陈宗训,杭人。
师苏汉臣,画道释人物仕女,描染未精,人呼为铁陈。
绍定年(1228—1233)画院待诏。
按此语未然。
今观宗训《秋庭戏婴图》,人物花卉和山石,均甚精工。
133 《小庭婴戏图》宋佚名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亦无作者姓氏。
其作风甚类陈宗训,故列于宗训所作之后。
134 《春游晚归图》宋佚名此图原载《纨扇画册》(见《石渠宝笈三编》)。
无作者姓氏。
画面甚见渺远,充溢了春天的气息。
一老者策骑缓行,几个侍从各携椅、凳、食盒之属,可作一幅宋朝风俗画观。
135 《百子嬉春图》宋佚名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
签题苏汉臣作。
按《图绘宝鉴》:苏汉臣,开封人。
宣和画院待诏。
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儿。
绍兴间(1131—1162)复官。
孝宗隆兴初(1163),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
世人凡见婴戏图,便题苏汉臣作。
此图亦题汉臣作,不知何据。
是陈宗训以来的作风,有动作而无表情。
名手之笔,不当如是。
故改题无名氏作。
136 《竹林拨阮图》宋佚名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
签题李唐作。
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风。
我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刻,便显得此幅的纤弱了。
故改题为无名氏作。
137 《松荫论道图》宋佚名此图亦作《三教论道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四册(见《虚斋名画录》)。
签题刘松年作。
按《图绘宝鉴》:刘松年为淳熙(1174—1198)画院学生。
绍熙年(1190—1194)待诏。
师张敦礼。
工画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
宁宗朝(1195—123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
宋画人作三教图者甚多。
此图作风比较弱,当非出刘松年之笔,故改题无名氏作。
138 《观音像》宋法常绢本水墨法常画风略近梁楷, 元人有人论他作画多用蔗渣、草秸作画, 随笔点墨,意思简古,不费妆缀。
也有人说他的画粗恶无古法, 诚非雅观。
考察现存法常作品, 其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 形象颇为严谨, 背景则较为纵逸, 大体上是运用一种半工半写的画法。
法常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 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
《观音猿猴图》是指《观音图》、《猿图》和《鹤图》三幅画。
画中观音的衣服用兰叶描, 略近梁楷画法, 树木草石粗率简劲。
139 《布袋和尚图》宋法常纸本水墨纵96.7厘米横41.5厘米僧法常, 号牧溪, 蜀(今四州)人, 生卒年不详, 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60-80年代之际。
曾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 逃至浙江一丘姓人家中避难。
法常善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
布袋和尚为五代后梁时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化身。
此图中的布袋和尚为半身像,双手捧腹,作开口大笑状。
140 《老子图》宋法常纸本水墨纵88.9厘米横33.5厘米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藏法常的用笔由梁楷的“简笔”变化而来,但较之稍为“文气”一些,收敛一些。
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人“鼻毛老子”。
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奇特,有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风道骨,奇绝脱俗,状神写貌,尽得人物风流和神韵。
141 《天官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25.5厘米横55.9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美术中司空见惯的题材。
无题款和年号的《天官》、《地官》、《水官图》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从风格和技法来看,可推测为南宋画家所作。
构图按传统的“主大从小”原则,主神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且表现的是栩栩如生的侧面。
有唐代道释画的遗风。
142 《地官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25.5厘米横55.9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地官图》的画较《天官图》的画风富有一种社会现实性和生活色彩。
威武神圣的地官,被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出巡官员的派头,侍从前呼后涌,场面宏大而热烈,背景则采用宋代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法,更为恰当地烘托了场面的气氛。
143 《五百罗汉?布施贫饥》宋周季常林庭珪纵111.5厘米横53.1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周季常、林庭珪,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178至1188年,南宋颇有盛名的佛画家。
此画绘五百罗汉中布施贫饥的场面,画面描绘工细,用线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