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100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对100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 #
8 !4 2 #?. "4 2 9 9 #4 . 3?. 24 " 9 #4 7 8?#4 # 8 .4 # 7?#4 . 3#
) * 患侧 2 .4 6 #?64 8 9 + ,健侧 + ,患侧
.4 # 6?#4 . 2 .4 ! 7?#4 # "
"
.4 # 2?#4 . 2 .4 ! .?#4 . "
" " "
经颅多普勒 ($ 超声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借助 % &) 于低发射频率和脉冲技术相结合, 使多普勒超声波得以经特 定的头额窗口进入颅内, 直接获得颅内动脉的血流信号, 进而 对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 为脑血管病提供诊断依 据。现在它作为一种简便快捷、 可在短时间内重复的无创性 检查手段, 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对 . # # 例脑出血患者 利用 $ 以探讨出血量、 出血部位 % & 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研究, 与大脑中动脉 (’ 的平均血流速度 () 和搏动指数 (+ ) % () *) , 的关系。 ! 临床资料 ! # ! 一般资料 女2 年龄3 我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 # #例。男9 6例, !例; 8 ! 平均9 其中不包括深度昏迷、 外伤性脑出血和 " 9岁, 6 4 2 6岁; 脑室出血、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出血和肿瘤出血、 有缺血性脑 血管病、 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史及颞窗缺如的患者。 ! # $ 方法 采用美国产 ’ 用 $. # . #型经颅多普勒诊断仪, 经颞窗检测 ’ !’: ;探头, % ( 血流速度变化。取样深度 2 # 以9 ! 9 9* *, #* * 为取样参考点用来比较分析。以 ’ % (的 ) *和+ ,作为观察指标。% $和 $ % & 在脑出血 .!"/ 内同 一天检查, 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用! 检验、 卡方检验 进行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脑% 颅内血肿量8 , $ 检查: ! " #* 0 ! ! #* 0 血肿 3 7 例, 均为底节区出血; 其中脑叶血肿 . "! #* 0 血肿 8 . 例, 8 例, 血肿量均"3 。颞叶血肿较额、 顶、 枕叶血肿对 ’ #* 0 % (的 因 ) *、 + ,影响大, 9例颞叶血肿中 2 例 ) * 降低、 + ,值增高, 此将9例颞叶血肿放入底节区血肿组。脑叶血肿组. . 例、 ! ! #* 0 底节区血肿组3 7例及! #* 0 底节区血肿组9 # 例和其 相应双侧 ’ 。 "! % (的 ) *、 + ,关系见表 . #* 0 底节区血肿 组又分为! 、 、 、 其 . ! 3 .* 0 3 . ! 2 #* 0 2 . ! 9 #* 0 " 9 #* 0 组, 分别与双侧 ’ 。 % (的 ) *、 + ,关系见表! 3 7例 ! ! #* 0 的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 ( ) B / C D @ E B F D @ G H B I , @ J C D G J C /$ D G / L J L B @ G H % M L @ C = C G @ /N C = J C D @’ C / L < L @ C ! # # 8E F @ . 9 . . K
搏动指数 (+ ) 的关系。方法 ,
血流频谱, 以’ 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 % (的 ) * 和+ ,作为观察指标。% $和$ % & 在脑出血. ! " /内同一天检查, 量。用! 检验、 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结论 学的不对称性, 即病侧 ) 而且血肿量越大, 病侧 ) 同时血肿部位 * 降低, + ,值增高; * 降低越明显; + ,值增高越明显; 由于脑出血在脑血流动力学上表现了这种突出的不对称性, 所以在临床 颅内压变化情况。 上笔者可以利用 $ % & 这一方便快捷的方法监测脑出血病程中占位效应,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脑出血; 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1 " 2 3 4 3 2 [文献标识码] 5 [文章编号] . ( ) # # 6 6 6 2 7 ! # # 8 . . . 2 9 3 # ! 例 (一侧较另一侧增高或降低 ". / ) , 健侧 ) 9 < * = * 增高者 ! 例, 病侧增高者.例, 病侧降低7例 ( 。 "! ! 3 >) #* 0 底节区 血肿者, 双侧 ) 不对称者 3 其中健侧增 * 对称者 . ! 例, 6 例, 高者9例, 病侧增高者. 例, 病例降低 3 ( 。 .例 8 ! >) . . 例脑 病侧增高 . 例, 病侧降低 3 例 叶出血者双侧 ) * 对称 . " 例, ( 。经卡方检验, 病侧 ) ! " >) * 降低率 "! #* 0 底节区血肿 组和! 脑叶出血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 ! #* 0 底节区血肿组、 ) 。 差异 ("! # 4 # . 表. 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与 ’ ( % (的 ) *、 + ,关系 #? $) 笔者收集了! # # !年9月— ! # # 9年9月入住
肠梗阻临床分析
李海政 ) (陕西省清涧县人民医院, 陕西 清涧 6 * ; + ’ ’
[摘要] 目的 总结! ’ <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比较前 * ’ <间收治的4 6 ;例肠梗阻资料, ’
<和后* ’ <肠梗阻原因。结果
前* 其中粘连性! ( , 肿瘤性 + ( 。嵌顿 ’ <收治+ 4 !例肠梗阻, & +例 4 9 , + 5) 4例 9 , 9 5)
[ ] * 的精确变化 。
的研究也证明颅内压增高可使舒张期血流速度及 $ % 减慢、 并发现 " 反 " #值增高, #值对血管内灌注压的变化非常敏感, 应颅内压的变化比 $ 血肿部位和血流动力 % 更敏感。此外, 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 ’% ( 底节区血肿及颞叶血肿对血 流动力学影响较额、 顶、 枕区大, !! ’% ( 底节区血肿组病兆 侧$ % 降低者4 ! 5, ! + ’% ( 脑叶血肿组! 6 5, !组相比较有 非常显著性差异, 前者双侧 2 . 3的 $ %、 " #相比较有非常显 著性差异, 后者无显著性差异, 其原因为血肿靠近 2 占位 . 3, 效应, 颅内压增高对其直接影响较远隔部位大。 由于脑出血在脑血流动力学上表现了这种突出的不对称 性, 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利用 . / 这一方便快捷的方法监测脑 出血病程中占位效应, 颅内压变化情况, 尤其在脑出血后! )7 之内, 对逐渐增大的颅内出血有更大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著性差异。表!结果证明血肿量越大, 病侧血流速度降低越 明显, " #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表 ! 结果证明血肿量越 大, 病侧血流速度降低越明显, " #值增高越明显。$ %和" # 值在! & ’% ( 血肿组和) * ! & ’% ( 血肿组病侧和健侧相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而+ (!" * ! ) ’% ( 血肿组有显著性差异 ) , 在! ’ , ’ & * ! + ’% ( 血肿组 $ % 病侧和健侧相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 这也证明了在脑出血中 " " #值有显著性差异, #值反应 血流动力学变化较 $ % 更敏感。尽管 . / 不能自接测量脑 血流量 (. ) , 但已通过实验证实 2 0 1 . 3 流速变化可以提供 . 0 1
万方数据 节区血肿者, 双侧
不对称者 . ’ % (的 ) * 的对称者 ! " 例, !
・* )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 , ( ) ? @ A B C 8 ? D B C < E ? F # C G A B < G A @B < @ I G I ? C < E . 7 I C A J A < C @K A J G A B C2 A @ I L I C A ! ’ ’ 48 D C * & * * H
底节区出血 组别 ( ) " ( ) ! ! #* 0 @ A 3 7 ! #* 0 @ A 9 # ) * 健侧 9 " 4 6 . ? . 8 4 3 " ) * 患侧 9 ! 4 # # ? . 9 4 8 ! + ,健侧 + ,患侧 # 4 7 9 ? # 4 ! 8 # 4 7 6 ? # 4 3 # 8 . 4 ! 2 ? . " 4 " 2 9 4 . 6 ? . ! 4 2 " . 4 # ! ? # 4 ! 2 . 4 ! 8 ? # 4 . 2
"
注: ; 。 "与本组健侧相比, "! # 4 # . #与本组健侧相比, "! # 4 # 9
% 讨
论
本组的结果表明底节区和颞叶的出血, 血肿大于 ! #* 0 就可在 $ % & 上反应出脑血流动力学的不对称性。如表 . 所 示, 和健侧相比有非常显著性 " ! #* 0 血肿者 ) * 明显降低, 差异 ("! ) 。而 !! # 4 # . #* 0 底节区出血和 "3 #* 0 的额、 顶、 枕区的脑叶出血组双侧 ’ % (的 ) *和+ ,值相比较无显
[ ] 赵振宇, 张玉珍, 纪淑芹, 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压增高的 * ] , : 诊断价值 [ 8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9 9 & ) ! * ! [收稿日期] ! ’ ’ & : ’ 9 : ! )
是供应大脑 2 . 3 是颈内动脉直接延续,
半球的最粗大动脉, 它基本上反应了颅内幕上血流情况。脑 出血后 2 . 3 这种病兆侧 $ % 减慢、 " #值增高突出的血流动 力学变化是由于血肿和周围水肿所致的占位效应使组织受 压、 颅内压升高有关。占位效应所致的颅内压增高、 血流阻力 增大动脉搏动克服不了较大的血管阻力, 局部灌注压降低使 $ % 下降。一些对外伤性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和实验 研究发现和本组病例有相同的结果。对各种原因所致高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