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哲学八大特色

老子哲学八大特色

老子哲学八大特色摘要:老子哲学博大精深,并形成一个完美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

本文从心灵感悟的玄观玄思、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穿透时空的预测洞察、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反向逆推的整体思路、超脱虚无的达观心怀、宁静致远的人文愿景、缄言碣语的语言魅力等八个方面,对老子哲学进行了归纳,概况出老子哲学的八大亮点,并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关键词:哲学老子特色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范畴,以“道本论、道知论、道法论、道用论”四大板块组成一个近似完美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其思想体系比之孔孟学说,论域更深广,结构更严密,系统更完整,理论色彩更浓烈。

其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八大亮点:1.心灵感悟的玄观玄思(返观内视的悟道之道)《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此处喻心如明镜,一尘不染。

老子主张“涤除”内心深处的杂念,使心镜能明白无误地观照道体道法。

那么,什么是杂念呢?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欲望。

知识、文化本身就是一副有色眼镜,会歪曲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欲望左右身心,扭曲人的感官和心智,使人无法平心静气、不偏不倚地考察世界。

人人皆知《皇帝新衣》的故事。

因此”涤除”杂念就必须去知、去欲,即“弃智”、“绝学”、“少私寡欲”,甚至达到“无私无欲”的虚无境界。

爱因斯坦说,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马克思说,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依靠抽象力。

恩格斯说,类推是人类发现新知的基本方法之一。

占有情报,综合分析、科学决策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

他指出:“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这种方法,首先是从感性的具体到知性的抽象,再从知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

马克思讲(理性)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多种规定的综合。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认识万物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事物最根本的本质,最根本的总法则,具象式看问题。

静观、明察、玄览、玄思。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明确指出人们在观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其原理法则。

如果不明,则无法知常,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老子所讲的明,表面看来,是要明察秋毫,一叶而知秋;深一层去看,就是要透过纷杂的表面现象,觉察到极隐秘、极玄妙的深层东西,并把握其本质。

也就是透过现象世界,把握本质世界。

要真正悟道,须使心和整个身体都成为认知工具,尤其是使整个身体成为认知工具。

普通人只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眼、耳、口、舌等——来察知世界,老子认为仅仅凭借这些感官是靠不住的。

体察天之道只能靠无知无欲的身心的统一体。

只要施行了玄览、静观法,则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所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人类任何重大的思想成就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性抽象的结果,经验、类比、联想、直觉、灵感都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没有直觉、灵感的参与。

老子不是在讲什么未卜先知或先知先觉的怪事,而是在讲哲学具象思维的要用。

人类运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可以抓住世界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但可知其现在,也能推算其过去,还能预测其未来。

2.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说到“维”的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易经》的太极八卦图中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用“维”这个字而已。

《易经》中讲: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指的就是一维时空,两仪指二维时空。

因为微观上的正反物质不受空间限制,都可在对方世界中出现,它们的空间就共为二维,但正反物质在一个世界中出现,时间是分别互为反向流逝的,所以它们的时间也是二维,三维微观世界对于正反物质也可以说是四维微观时空,就是所谓的两仪生四象。

也可以说微观上的正物质的时间、空间各为一维,反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各为一维,这样相加就是四维微观世界。

正世界为四维微观时空,反世界也为四维,相加为八维,八卦就是指正反世界的八维宏观时空。

宇宙就由四维微观世界。

创生出八维宏观世界,也就是四象生八卦,由此推演,再进而是十维,以致无限。

显而易见,老子充分借鉴了《易经》思维模式的进路框架,在阴阳玄三点论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的多种变化来展开想象玄思,这是老子辩证思维的一大特点。

由于它的活动面很多,本文以成语形容之,名之曰“四面八方”或无极万象。

《老子》是一部以天之道施行科教伦理教化的书。

但它的伦理教化和科学启蒙,不是象其他儒家经典那样直接说教,而是把中正思想和阴阳之道密切融合,以辩证思维方式对世人的立身行事进行指导和劝诫。

在这方面,除了上述告诫世人,在对待问题上要从阴阳两面考量,刚柔并济,知几、知时、知度、守中勿亢、预防邪变等以外,还通过事物的变化,对世人处理问题表示出多面思维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设想,假定人们在立身行事的道路上遇到某个重大问题,难以解决,如时机情势能像上述那样,运用老子四面八方或无极万象的思维方法,那就必然能够系统全面地认清把握难题的全貌,从中找出打开难题的钥匙。

老子辩证法所提供的多面思维,同其他思维方法相比有它独特的优越性。

绝不能因为它的玄妙外貌和素朴性而加以忽视。

站在巨人肩上,开阔全然超然视野。

除了《老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哲学,都是教授执政者怎么做大做强,政治哲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强者的哲学、大者的哲学。

而《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要王侯圣君“受邦之垢”、“受邦不祥”。

就凭这一条,《老子》便高居于世界哲学的顶峰,何况《老子》哲学是一个有本体论的严密、深邃、完满的开放体系,《老子》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运用哲学超常思维来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老子正是依此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及理论根据,抓住事物背后隐藏着的认识对象,在本质世界里,追问人类有生以来从不知道的东西,天才地猜想推导出了一个成体系的虚拟的假设命题(道法自然、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

3.穿透时空的预测洞察知小曰明,知微见着,推一知万,类推未知(孙子庙算、诸葛亮借东风、萁子预测)。

老子独到见解和睿智思维,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不但没有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落伍,反而随着时间性推移,越来越焕发着恒久的生命力和炫目的哲理光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取、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明智的人能够在事物刚刚显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发现它的发展演变的规律,甚至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轨迹,从而早作筹划。

前瞻预测,智者至宝。

如果,联想《礼记》描绘的大同世界、《桃花源记》描绘的桃花仙境、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的空想社会主义、未来学家描绘的未来社会、《共产党宣言》描绘的共产主义、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包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中常期规划、工作方案、危机处理预案,无一不带有此种前瞻预测思维方式的烙印。

4.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老子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虽表现为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思想却是天之道。

这一点和《易经》的基本精神如出一辙。

正如程颐所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变易以从“道”,是《老子》变的正路;变易以从私,则是《老子》变的邪路。

可以想象,学《老子》用《老子》之后变得不阴不阳、油腔滑调、反正是理,以“黠慧”唬骗人的作风,不正是一副贼头贼脑的狡猾相么!在这方面,南怀瑾先生似乎也有同感。

他在《易理系传别讲》第九章中论述周易阴柔的功能对立身行事如何有用之后,叮嘱说:“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用阴柔如没有学对,就会变成阴险了。

”在谈到学《易》后,把握时空关系而灵活应变的重要性时,他又补充说:“所以,学了《易经》,也是蛮滑头的。

”确实如此,倘若学了《老子》,未能取得洁静精微的成果,反而变得又阴险又滑头,那不恰恰是失之于“贼”么!?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老子的辩证思维的灵活性有其“得”,也有其“失”。

正确运用,便于深入把握和表现复杂事物的深层本质。

而运用不当,则易于流入狡诈的诡辩术。

所谓不当,就是不顾事实而耍弄概念的灵活性,借以骗人,折中主义和诡辩论就是其具体表现。

列宁说过:“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中主义混淆是非。

诡辩论主要是抽掉前提,违反逻辑规则,强辞夺理,貌似正论而颠到是非。

两者都脱离实际和原则,以私意滥用概念——弃其确定性而玩弄其灵活性,使灵活性失去基础,坠入骗术。

而不明真相的人却会觉得这类论调头头是道,玄妙精微。

”就老子来讲,所谓《老子》教之失(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大约是说会使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其辩证思维“变动不居”的灵活性,通过论理或假想,以折衷主义或诡辩术进行欺骗。

或者,会使学《老子》不深不透、未能把握《老子》道本质的人,以神妙莫测的心理,从形式上滥用老子思维的辩证法,造成恶果。

正因为辩证法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经提过“狡猾的辩证法”这样的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讥笑那些玩弄辩证法以惑人耳目的勾当,谓之“变戏法”,也是类似这个意思。

5.反向逆推的整体思路“物极必反”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中国气派的辩证命题。

“履霜坚冰至”、“亢龙有悔”、“阴疑于阳必战”、“盈不可入”、“穷则变”等思想,都可以襄括于此。

从物之动到动之极,是量变过程,极而反则是质变而生的转化过程。

《乾》之极,必转为《坤》,《泰》之极,必转为《否》,反之亦然。

老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道德经》五十五章)的辩证发展观点,大约也是吸收周易这种“恶首”(恶亢)的思想而形成的。

由此可见,周易所涵的阴阳对立面,在相反相成的运动中,以卦爻的象数辞的形式发展变化,其间蕴涵的量变质变的法则,确已精练地概括于古人所说的“物极必反”的哲学命题中。

所不足的,只是需要回过头来联系《老子》的实际,具体而深入地加以探索和论述而已。

对于“物极必反”的法则,老子在通过象数文辞之变加以表现的同时,也提出趋吉避凶的对应之计。

上述“知几”“持盈”,便是主要的对策。

“知几”能因小见大,预见吉凶,而加以预防,或采取应付的手段。

老子所谓“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碎),其微易散”(《道德经》六十四章),就是说明“知几”早备的对策。

“持盈”的办法是适可而止,不走极端。

老子所谓“其安易持”(《道德经》六十四章),便是与此类似的观点相通。

这里便涵盖着一个“度”的概念。

反向思维的艺术在于训练转换你的思维习惯,惯于以与一般大众观点相反的方式去思考。

但是,在考虑结果时,又必须以现在流行的,合乎现在人们行为的方式去衡量,反向思维的目的纯粹在于培养一种观察问题的上乘习惯,对任何问题都看到它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根据两个方面考虑所得到的较正确的整体印象,作出决定,从而导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