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流计算)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流计算)


(三)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包气带较薄、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包气带较薄、地 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对于均质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则有: 对于均质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则有:
Wt = W0 + ∫ f c dt − ∫ rg dt
0 0
t
t
dWt = f c − rg = 0 dt 所以:f c = rg
超渗地面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Rs = ∫(i − f p )dt= ∑(i − f p )∆t
i>f p i>f p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 大 、 土壤透水性差、 植被也较差的丘陵区 土壤透水性差 、 或干旱地区。 或干旱地区 。 这些地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 较低, 在通常降水条件下, 较低 , 在通常降水条件下 , 下渗达不到整 个包气带的厚度。 个包气带的厚度。
(六)、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对某特定包气带, 对某特定包气带,当雨强小时可能只生 成地下水径流或壤中水径流, 成地下水径流或壤中水径流,而对于久旱以 后的大暴雨却可能只生成超渗地面径流。 后的大暴雨却可能只生成超渗地面径流。
如果在考虑到降雨历时, 如果在考虑到降雨历时,则较短历时的小雨 可能只生成地下径流或壤中流,而长历时的小雨 可能只生成地下径流或壤中流, 却可能还要生成饱和地面径流。 却可能还要生成饱和地面径流。 若再考虑植被和前期土壤含水量,这种产流机 若再考虑植被和前期土壤含水量, 制的转化关系可能还要变得更复杂。 制的转化关系可能还要变得更复杂。
三、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与发展概述 1.蓄满产流面积的发展特点(湿润地区) 1)首先发生于含水量大已达到饱和的相对不大的 面积上; 2)饱和面积在降雨期间不断扩大; 3)面积的发展与坡度有关系; 4)面积的发展与前期土壤湿润程度,地下水埋藏 深度有关;
2.超渗产流面积的发展特点 1)流域中各处的产流是随机的; 2)产流面积的发展与雨强关系密切; 3)很难全流域产流;
非均质土壤: 非均质土壤:
Wt = W0 + ∫ f c dt − ∫ rss dt − ∫ rg dt
0 0 0 t t t
dWt = f c − rss − rg = 0 dt 所以:rg = f c − rss
(四)、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在表层土壤具有很强透水性的情况下, 在表层土壤具有很强透水性的情况下, 虽然雨强超过地面下渗容量几乎不可能, 虽然雨强超过地面下渗容量几乎不可能, 但因为下层是相对不透水层, 但因为下层是相对不透水层,所以却可能 发生雨强大于下层下渗容量的情况。按照 发生雨强大于下层下渗容量的情况。 壤中水径流产生的条件, 壤中水径流产生的条件,这时首先会产生 壤中径流。 壤中径流。
当水分在AB界面上积聚形成临时饱和 当水分在AB界面上积聚形成临时饱和 AB 带,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产生侧向流动。这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产生侧向流动。 种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种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沿界面流动的径流称为 壤中水径流。 壤中水径流。
一场降雨产生的壤中径流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一场降雨产生的壤中径流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四.产流面积空间变化统计特 征曲线 (1)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 曲线 1)一条单值递增曲线;
′ 2)Wmm在数值上等于包气带最 大点的缺水量;
(2)蓄满产流面积变 化的特点 a.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产流面积随之增加; b.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雨 强无关;
(2)流域下渗能力分配曲线源自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a.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 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 随降雨历时的增长 b.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时段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 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时段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 度有关; 度有关;
饱和产流生成的主要特征: 饱和产流生成的主要特征: 控制地面径流发生的并不是上层土层本身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 而是其下相对不透水层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以及上层土层本身达到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 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饱和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 条件是: )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条件是:1)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土 壤的透水性很强, 壤的透水性很强,而下层土壤的透水性却 弱得多; ) 弱得多;2)上层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 量。 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径流量为: 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径流量为:
Wt = W0 + ∫0 idt − ∫0 f B dt − ∫0 rss dt − ∫0 rrat dt
t
t
t
t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且接近地下水 面有毛管水带, 土壤缺水量较小, 面有毛管水带 , 土壤缺水量较小 , 一次降 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 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 , 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饱和产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和土壤雨 前含水量, 而与雨强无关。 前含水量 , 而与雨强无关 。 ( 与超渗产流 区别) 区别)
一、蓄满产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1.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2.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以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3.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故产流期的下渗 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 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dR dP <1

两种产流方式的对比
产流方式 产流条件 损失量 产流量 径流成分 决定产流 量的因素 蓄满产流 包气带土湿达田间持水量 包气带雨始土湿达田间持水 量的缺水量 包气带达田间持水量后的后 续降雨量 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 超渗产流 雨强超过渗强 雨期下渗量 超渗时期雨强与渗 强之差 地面径流
第三节
1 单 点 产 流 类 型
产流模式
2.流域产流模式 流域产流模式 (1)地表径流为主 ) (2)饱和产流为主 ) (3)地表径流和饱和产流的相互转型 )
二 流域产流模式和产流特征
1.影响流域产流特征因素分析 1.影响流域产流特征因素分析 (1)流域下垫面的构成因素 (2)流域上的水分因素
壤中径流的产生它只取决于上层的下渗 当雨强小于上层下渗率时, 率。当雨强小于上层下渗率时,只要上层下 渗率大于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 渗率大于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即 可产生壤中流, 可产生壤中流,而且此时只有壤中流而无地 面径流。雨强最大,下层下渗率最小时, 面径流。雨强最大,下层下渗率最小时,既 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 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
对于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 2) 对于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还需要 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对饱和地面径流, 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对饱和地面径流, 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 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 3)不管何种产流,都要有侧向的径流动 不管何种产流, 力条件,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 力条件,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 4)无论那种产流,都是发生在包气带的 无论那种产流, 某些界面上。 某些界面上。
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 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 1)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流; 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流; 2)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产流 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 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相应增大; 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相应增大;
3)同一降雨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则产 同一降雨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 流大,则产流量也大,反之产流量也小; 流大,则产流量也大,反之产流量也小; 4)当未满足流域的最大蓄水容量以前 满足以后 dR dP = 1 。
超渗产流的发生取决于雨强, 超渗产流的发生取决于雨强,而与降 雨量大小关系不大。 雨量大小关系不大。其径流量与产流面积 并不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 并不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
(二)、壤中径流产流机制 )、壤中径流产流机制 1. 层次包气带的情况 为简便计, 为简便计,设包气带由 两种质地的土壤构成。 两种质地的土壤构成。如图 所示。上层土壤质地较粗, 所示。 上层土壤质地较粗, 用 A 表示 。 下层土壤质地较 表示。 细,用B表示。 表示。
霍 顿 产 流 理 论
(一)、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Rs (t ) = ∫ idt − ∫ in dt − ∫ edt − ∫ sd dt − ∫ fdt
0 0 0 0 0
t
t
t
t
t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降雨量, 降雨量,雨始土湿
雨强, 雨强,雨始土湿
(五)、产流机制的统一性 )、产流机制的统一性
无论是超渗地面径流、地下水径流、 无论是超渗地面径流、地下水径流、 壤中水径流,还是饱和地面径流, 壤中水径流,还是饱和地面径流,其产流 机制都是建立在以下条件下, 机制都是建立在以下条件下,即: 1)任何一种径流成分都是在两种不同透 水性物质的界面上产生的, 水性物质的界面上产生的 , 而且上层介质 的透水性必须好于下层介质的透水性。 的透水性必须好于下层介质的透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