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选择毒性: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毒效应):
是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
指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机体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观测值的改变,也包括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可检测指标。

剂量: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应:
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发生的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上两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阈剂量: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区别于LOAEL,阈剂量观察不到)
毒作用带:
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血/气分配系数:
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分布: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再向亲和力大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就叫再分布。

排泄:
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自由基:
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稳态: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化学致癌作用: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
是指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终毒物:
可以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蓄积系数:
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低于一定的致死剂量(小于LD50),每日给实验动物染毒,计算多次染毒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毒性效应(或死亡)的总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该化合物产生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即LD50)之比值。

K=LD50(n)/LD50(1)
亚慢性毒性: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