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实训中心——实训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吴伟熊彤(南昌工程学院经济系)摘要:以“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植、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区域性实训中心,使其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同时,兼具“开放性、先进性、扩展性、通用性”等特征。
改革传统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与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中心真正成为对外交流与对外服务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助手,人才成长的基地。
为社会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Abstract】Under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orientation, raising many-faceted funds, preferential foster and natural resources share, the regional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provided with the distinctive region feature, and also with the open,advanced, extended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ti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odel and base, the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becomes the window of external exchange and service, the aid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he base of persons of ability, which will bring up a quantity of persons of ability as quickly for the socialism economy construction.关键词:实训中心功能拓展模式创新【Keyword】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function extended model innovation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面向市场,为社会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出能迅速走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专才。
这是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现实而又迫切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任务与战略目标。
构建我省高校“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强化以专业实训为核心内容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校建设,则是践行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与现实选择。
所谓区域实训中心是指在过去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按照统筹规划和“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它在服务范围、建设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构建有所创新和突破,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1、目前高校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长期以来在专业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上缺少专项资金或者资金投入不够,以及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引导。
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尤其是我省工科院校的财力缺口更大。
1.2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仍然不很明确,学科型教育倾向明显,重学历、轻技能。
在已经建立的各类实验室中,大部分的设施、设备已经过时、落后;品种、数量也不齐全。
严重面临着升级换代的问题。
1.3缺少综合性实训中心。
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分散在各校区,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有效管理。
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够,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总之,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普适性等不足,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甚至出现“在黑板上开机床,在练习本上编工艺”,以切蜡代替加工真实的金属零件,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实训效果很差。
2.区域实训中心的特点:2.1考虑地缘和行业特征, 建设多功能的区域性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建设是从我省地缘特色和地缘条件出发,立足我省社会经济资源,为我省区域经济和特色行业服务为主。
同时区域性实训中心的构建还体现出整合本区域内多个学校的实训教学资源,提供出一个全方面、多层次、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实训教学与培训平台。
2.2实训内容安排的综合性与可操作性。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
在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
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为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3. 先进性与实用性,建设高标准的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建设除职业性、仿真性要求外,还要注意它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训中心的设施设备应达到环保和安全的要求。
在建设中要紧紧跟住时代的发展,将最新的思想、技术和经验引入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基地建设不仅凝聚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凝聚了最新的技术。
实践教学基地要有相对集中的、较高的技术会含量,它包括设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技术含量。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是否可持续发展,中心功能是否能够保持,它的先进性如何保持等等。
2.4.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
不仅承担高校内专业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承担面向社会开放,承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中心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
成为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充满活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3.区域实训中心的功能拓展3.1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人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实训中心不仅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还可通过与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训中心真刀实枪地干,课堂就是工作岗位,生产线上需要做什么,就得在课堂上学会做什么,将实训中心建成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实训中心建设起点高,装备先进,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基地。
通过对外开放,还可以根据职工文化教育终身化、技能培训市场化、岗位培训企业化、再就业培训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对员工的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技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调整、更新,以及生产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3.2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与接触、学习高新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
改革实训教学,要尽可能做到使实训教学“真”与“实。
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信息虚拟来仿“真”,以实际动手、实际操作、担任实际岗位角色、经历生产或项目全过程训练为“实”的实训模式。
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综合训练。
同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还可通过构思创新型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有的电工类实验室重新构建,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较好地实现了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以此先后改建、新建了电工技训、电工设备检测与维修、可编程控制、电工布线、电气控制中心等。
3.3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
在实训中心开展的实训环节,还可在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和工程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
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等实训课题,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经训练所获得的经验及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通过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其发展奠定基础。
3.4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在科技应用研究和成果孵化的过程中,区域实训中心可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
它可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各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
实训中心的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通过应用课题研究、科技成果孵化、技术开发和产品中试等途径,实现技术创新教育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并检验其效果。
4、区域实训中心的模式创新4.1区域实训中心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实训基地建设要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的优势,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和建设实训基地。
通过政府投入、学校自筹、实训基地自筹、校企共建、学校与科研单位或行业联合等多渠道筹集经费,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
创新建设理念,改革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
既可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建设,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统筹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参股、合资、合作等;实训基地要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在管理和运行上要相对独立,以使其增强活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实训基地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
对于适合建在学校中的实训基地,继续加强建设。
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的实训基地,可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根据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进行建设,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高校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努力争取社会及企业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