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以襄阳为例

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以襄阳为例

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以襄阳为例摘要:襄阳是被誉为聚集了山水精华的国家园林城市,有学者研究指出她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山水城市,是城市意境的经典形态。

而襄阳作为山水园林城市的环境特色为什么会非常突出呢?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就可以看出,它是具有田园特色的山水城市。

这种特征至今仍然保留在襄阳的城市环境格局中。

本选题想从环境艺术美学角度展开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搜集研究,从城市的农业基础构成、城市文化的农业气息、城市周边农业景观构成方式等方面,系统分析、阐明襄阳城市环境的田园性特征及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襄阳城市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对城乡建设的和谐统一也有促进作用,从环境艺术设计美学角度提出保护城市田园环境特色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襄阳;山水城市;田园特色;城市景观襄阳市地处鄂西北地区,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衡”之称,是鄂、豫、川、陕的物资集散地。

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田园构成这个城市整体环境的基本元素,有学者认为它是城市意境的典型体现[1]。

而如何有效地维护这座城市的田园风特色,也成了当今襄阳城市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襄阳城市环境的田园特色《诗经》中的很多内容已经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人类生活环境的理想特点是由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组成的。

自然山水成了田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田园环境以自然山水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精神寄托。

对于襄阳这个城市来说,他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依山傍水的山水人文城市,整个城市环境因山水地势的规律布局,对于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也布置的恰到好处,襄阳城市山水延绵不绝,江河相互依靠,群山绿树怀抱,山不高但到处体现灵秀之美,水不深而处处体验灵动之感。

一直以来是声名远扬的护城河守护着襄阳,是淳朴的汉江大堤,清澈的汉江之水养育着襄阳的世世代代子民,当我们来到这个青山秀水的宝贵之地,便觉走进了仙境,感受了山水,游览了山水也便体味了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达到你中有我,我中见你的境界,景观设计也只有在这些情感的光芒下才能发射其真正的魅力。

人文历史是一个城市形象内涵的体现,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从文化发展史角度来看,襄阳的自然山水与其自身的田园生活是分不开的。

从很多唐诗中可以看出襄阳的历史文化具体体现在唐诗中,襄阳是唐代诗人歌咏山水、讴歌襄阳的集中地区,它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

这里还是汉水女神传说的发源地,是汉唐“襄阳乐”,历代浪漫爱情诗篇的重要渊源之地,可称“女神之路”。

这些山水景观及其构成的环境体系,在自然美层面具有鲜明的原生性、生活性、园林性、田园性,也正是襄阳山水之美的意蕴特征[1]。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很对文人志士厌倦官场的生活转而向往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空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田园味十足,孟浩然所作佳句——“语淡而味终不薄”,当然这种深刻的审美情趣是来自于襄阳山清水秀的环境以及人文历史。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襄阳的自然山水中所蕴含的田园风味是很浓厚的,正是孟浩然的思想与襄阳自然山水的独特性格相融合才有描写襄阳城东边的鹿门山田园风光的绝美诗篇《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传递了浓郁的襄阳山水的田园风情。

今天的襄阳,依旧到处散发着十足的田园风味。

田园文化不是单指农田小院有山有水,田园文化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生活领域:民以食为天,饮食习惯上,襄阳人喜好吃天然绿色的食品,襄阳的原生态的农产品哺育着这个城市;着装打扮上,追求淳朴的风尚日益显著,简洁、大方、原味替代了往昔的华贵、繁琐。

现如今,室内环境的装饰也偏爱于“田园风格”这更突出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诗意生活的情结;这正是对田园生活憧憬的写照。

而襄阳城在展现都市的静谧与安详之时,往往留存着特有的地方田园气息:街头的叫卖声远远传来,清晨可以吃上一碗牛肉面喝上一碗甘甜美味的黄酒,丰富的早餐足矣。

赶集的人会从各个方向往来,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当然城市周边的三五公里之内,依托农业生产的田园生活境况是别有一番情致的。

在襄阳城和汉江不远的位置,随时可以看到农田,田间有村,村后有山,山旁有溪流,水倚田园,接天田园无穷碧,如汉江北岸的鹿门山一带田园风光甚是优雅,从山底盘旋而上至沧浪亭,尽情呐喊,声音从远处的青山折回,心情便豁然开朗,难怪古人在这里会有把酒言欢吟诗作赋的闲情逸致。

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与乡村亲密地交织、穿插在一起。

作为城市景观环境中心的长虹路,无论白天、黑夜都展示着现代城市的气息。

而就在它的身旁,就是汉江,江边的居民乘着傍晚纳凉闲聊,静坐垂钓,一派恬静,让人分不清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这是很多现代都市难有的景象,形成了一种人文历史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局面。

二、襄阳城市环境田园特色的保护农业基础是构成特色田园文化的前提,城市及城市居民必须认识到城市和农村本一家,因为城市是农村发展诞生而来的,农村就像城市的母亲;城市的衣食住行都与农村息息相关,农村就如城市的父亲,始终如一的为孩子操劳,农村就像城市的一砖一瓦,取之于地用之于地,最后回归大地。

农业是农村和城市赖以生存的前提和根本条件[2]。

农业的发展形态是城市田园文化形成的前提。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3]。

襄阳就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型城市,城市周边大片的农田同时也是构成自然景观的必要前提,汉江对农业的灌溉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切都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保障,是城市源源不断的生存动力。

农业生活把家园感,故乡情深深的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容易令人对自然环境产生亲和感。

人们对不变的土地、树木、山川、河流与周而复始的四时寒暑、明月运行由逐渐认识到亲切熟悉。

襄阳的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亲和力,漫步城区间,遥望远处的山村农田,感受山间溪水长流,无形中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山水乡村的气息近在咫尺。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发展的速度几乎不可计量,而继续保持着淳朴的农业环境不被破坏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襄阳城市环境的田园文化要彰显其独特魅力,必须维持原有的田园风味不被破坏。

当然对于一些偏远乡村,交通比较落后,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村民从各个方面跟上城镇的步伐。

农村对城市的共生关系是值得深思的,城市必须把农村具备的自然性、循环性、生命性、抚育性、田园性与机械化严重的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城市本身是其地域历史特质和文化内涵的载体,文化脉络则是构成城市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关键因素。

襄阳的自然山川是形成其田园环境的骨架,给城市以独特之处的是山水本身具备的文化脉络,在襄阳通往隆中风景区的沿途,有恬静的农家小院,有绿油油的田地,有清澈的小渠流淌于水田之间,滋润农田的同时又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田园风光,观光沿途风景总是浮想联翩,有种回归自然的心境。

要构建一种和谐的生存方式,城市与农村就必须相融合,不仅是在景观构成上达到统一,城乡的社会文化也应互动起来,文化是能够解决众多问题的钥匙,。

襄阳的文化底蕴是有目共睹的,农业生活自古以来延续着淳朴的人情风味,城市与乡村共同承载着襄阳的历史文化,共同守护着古城遗产,而最基本的农之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是顺应自然节奏的。

在设计城市环境的时候要把这种田园的风味设计出来,并不单指有山有水有田就可以,而是在城市的景观和规划中能从建筑、绿化、道路、山川湖泊、历史文化各个方面体现出田园气息。

田园性作为襄阳城市环境的重要维度之一,它意味着城市环境要时刻保持原生性、生活性等淳朴的自然本色。

不仅是心得“晴耕雨读”的中国人,就连尽享奢华的玛丽安托瓦内特都将田园生活作为极致的向往。

“田园环境”就这一点来说,是非常具有精神性、文化性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环境,田园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抑或是能够与山、水、农所接触的生活,这可以见证于历史,也可以运用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目的除了营造一个舒适与方便的居住观赏环境之外,必须在环境中体现美的内涵与丰富的文化趣味,因为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占据人们各种需求的巨大位置。

从襄阳的城市环境设计角度看,襄阳的城市环境建设提升空间还有很多。

第一,从城市环境的建筑规划以及风格方面看,以滨江大道的建设为例,其规划相对成功,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靠近大桥的部分民居以及小餐馆与整个大环境明显脱节,左边是现代的高楼,右侧是破旧不堪的矮房帐篷,这一带的规划与附近的著名旅游景点米宫祠的建筑风格不是很相融,在未来的规划设计中可以参照西递宏村店铺风格,处处见景,景中见情,处处可以体会乡村生活的恬静,感受田园风尚的清新,商店、居家、自然景观一体化,但又不会显得凌乱。

不论是餐馆亦或是商店都应该首先在建筑风格上做到清新脱俗,与汉江一带的景观相互依存,借得一江春水,展现其自身该有的气质,让人愿意接近同时享受其间,这样才能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相得益彰。

第二,从城市的规模方面谈:在城市的规模上田园城市本不该过大,适中为秀美,所以襄阳历史旧城要保存完好面貌尽量不能大刀阔斧的拓宽道路,一味的扩展建筑空间,应该保留一定的绿地从而限制现代城市的无限扩张,襄阳这个城市不像上海那么急促也不像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那么不可接近,城市的规模更不像武汉那么庞大,在著名美学家雷礼锡先生的“城市环境设计的诗意追求”一文中就有提到武汉的城市体系问题,而襄阳的这种宜居的环境体系不能破坏,山是青山,水是秀水,人杰地灵的风气不能破坏,在城市环境的规划上就不能过多人工化造景,人与景之间的“灵犀”不应是硬生生的文字解说,而应是一种无形的山水情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触,那么我们就应该重点发扬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中形成的那种特殊的山水田园文化状态,系情于山水,对于自然山水的保护也就是保持襄阳田园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保护。

第三,从环境的美感来看,绿化、美化、亮化景观设计,改善人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是前提。

目前,襄阳的城市环境与城市的地位和市民的期望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必须切合实际的去开展美化环境工作:让绿色走进生活走进城市;把清澈的山泉带入进城引进社区;加快城区公园绿地和街头绿地的规划建设;对背景小巷的环境问题进行改进,切实改善民生;加强城市广场、重要干道、滨水绿地等重要公共空间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在美化城市环境中,还应注意彰显城市特色,努力营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城洲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园林城市。

襄阳的规划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又是襄阳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既要有全球视野,勇于、善于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又要动员和依靠全市人民,奋发有为,以国际化视野,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级城市标准,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力争把襄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