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二
数学09-1 骆小琴07
新课程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要求我们牢牢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的教学同样要求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社会素质上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接受性学习的优势:接受性学习是意义学习中获得该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是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也便于日后应用。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

只要使用得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期内缩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接受式学习的特点:(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接受性学习的不足:首先,接受式学习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其次,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还存在很大成份被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最后,接受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要经历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解答、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并且常常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探究是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对问题本质的研究。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探究式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导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是围绕主题,知道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4)注重探究过程;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独立思考,注重在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注重逻辑推理的使用,要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逻辑性,而且注重合情推理的使用,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探究性学习的不足:探究式学习虽然有助于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索过程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效性也有待加强,在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无效参与的现象,有的探究学习还存在形式化的倾向,缺乏时效性等不良倾向
两种方式的结合:从传统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各自主要的特点我发现: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

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
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而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顺应新课改的需要。

二、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是构成学生学力的4个基本要素,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辅相成,在学科的思维训练中可使之得到协调发展。

首先,强调对基本该奶奶、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强调经过适当训练使双基得到落实,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其重要。

其次,强调创新是时代发展赋予基础教育的崇高使命。

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人的创造力。

对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以及科学价值观所具有的基本了解,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的争论、质疑、讨论,养成凡是问个为什么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简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逐渐培养。

而且,有效的活动式教学时使基础与创新紧密结合的根本保证。

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主动思维,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思维训练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训练,以学科的思想方法为载体,以双基和教学思维策略为手段,达到训练思维过程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