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glin 畸形 直径 2~5μm 嗜碱性包含物,似 Döhle 小体,但与感 染无关;而与含巨大血小板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 形成机制:由 RNA 构成 · 鉴 别 : 与 中 毒 改 变 的 DÖhle 小 体 比 较 :
May-Hegglin 畸形包涵体:更大、更圆、随机分 布(常见于分叶核之间;并非象中毒改变时 DÖhle 小体位于胞质边缘),不伴中毒颗粒、空泡(除非 伴发感染)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Chediak-Higashi 畸形 各种白细胞
· 形成机制:异常溶酶体颗粒融合所致 · 临床意义:见于 Chédiak-Higashi 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 Alder-Reilly 畸形 · 形态特征:NC 胞质(或其他 WBC)含巨大、深
染嗜天青颗粒,但不伴中毒变化(WBC 增多、核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杆状核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形成机制:是机体反应性改变、造血干细胞动员 ·临床意义: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实体瘤放化疗
后使用 G-CSF
· 再 生 性 核 左 移 (r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旺盛、
释放功能好,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 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长杆状,常 1 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病(常数条~数十条;柴捆样成束状)。不出现于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用于鉴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
- Chédiak-Higashi 畸形 · 形态特征:NC(或单核、淋巴细胞)胞质内含几
个~数十个直径 2~5μm、蓝紫色或灰红色、块状 包涵体
败血症:大量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增多: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通常与 病毒感染更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 形态特征:NC 胞质中,比中性颗粒粗大,比嗜酸
颗粒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黑或紫褐色颗粒; 似嗜天青颗粒
左移、空泡等)
Alder-Reilly 畸形
·形成机制:WBC 内溶酶体不能分解黏多糖,使黏多糖沉淀、 形成大而粗糙的颗粒
·临床意义:多见于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常染色隐性遗传)
- May-Hegglin 畸形 · 形态特征:NC(或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巨核
细胞、单核细胞)胞质含随机分布、淡蓝色、大(2~ 5μm)而圆、染色深而分明包涵体(与 NC 中毒 改变 DÖhle 小体相似);常伴巨血小板(4~8μm,
大小不均
【退行性变(degeneration;渐进性坏死)】 - 形态特征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胞质:缺或失、磨损;可含摄入的生物体(须与小
的核碎片区别) ·胞核: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无
副染色质;无核仁 ··核固缩: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鉴
胞核肥大或特长,染色质略细致、浅染)、巨多分叶 核(胞体明显增大,≥6 叶,常 5~9 叶,各叶大小 悬殊,染色质较正常疏松)
巨晚幼粒、巨杆状核细胞 巨多分叶核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诱导激活粒细胞生成。DNA 合成减低而 RNA 合成未受影响时,胞核和胞质发育不同步;一旦营养缺 乏纠正、或停用干扰性药物,粒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严重者常伴 WBC 总数减少
核右移 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 叶核细胞>3% ·形成机制:可能为缺乏造血物质、DNA 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 功能减退所致 ·临床意义: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使用抗代 谢药物;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现则预后不良
【胞核形态异常】 - 形态特征:巨晚幼粒、巨杆状核(胞体~30 μm;
- 临床意义: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灼伤、CSF 治疗
【空泡(vacuole)】 - 形态特征:NC 胞质、胞核中出现 1~数个空泡。
大小不一,圆而清晰(示吞噬消化物的位置),空
泡合并成团时,胞质看上去中断;细胞同时可伴中 毒颗粒、摄入的生物体
空泡 - 形成机制: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所致;表
核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空泡比退行变空泡更显著
大空泡、颗粒毒性变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鉴别:Alder 畸形、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退化 NC
中毒颗粒与 Alder 畸形鉴别
胞质含深染、巨大、粗糙、大小一致、密集而均匀分布的嗜天青 颗粒,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空泡、Döhle 小体。亦 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 障碍
类白血病反应(严重细菌感染,NC 型)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和 1 个早幼粒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分型】 - 分型依据 ·按外周血 WBC 总数高低分:WBC 增多性(多见)
和 WBC 不增多性 ·按病情缓急分:急性和慢性 ·按细胞类型可分(见下述) - NC 型(常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最常见,WBC 总数常>50×109/L ·形态特点 ··多见未成熟 NC: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甚至
- Pelger-Hüet 畸形 · 形态特征:常呈杆状、肾形或分 2 叶(眼镜形或
哑铃形);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 有空白间隙
Pelger-Huet 畸形 中性粒细胞
染色质粗糙(上),胞核夹鼻眼镜状(中),单个圆形核(下) · 临床意义:多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性粒细胞分
叶不能)、MDS、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药物(如秋水仙胺)治
疗后、某些严重感染(假性 Pelger-Hüet 畸形)
【胞质形态异常】 - 棒状小体(Auer body) ·形态特征:紫红、细杆状、1~6μm 长,1~数条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粗短棒状,常 1~2 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柴捆样成束状) ·临床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粗短棒状,常 1~2 条);急
·临床意义:最常见于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巨幼细胞贫血、恶 性贫血、放化疗后、白血病、MDS
- 双核 ·形态特征:胞质内有 2 个杆状核
双杆状核 ·临床意义:见于 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苯中毒
- 环形杆状核 · 形态特征:闭锁状环形杆状核
环形杆状核 · 临床意义:见于放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和 MDS
无胞质,胞核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有时可见核仁), 均匀淡紫红色,有时呈扫帚状、篮状(篮细胞)
涂抹细胞 · 形成机制:常因细胞脆弱,推片时人为造成细胞破损;有时
为细胞退化所致 · 临床意义:正常涂片罕见;良性疾病少见;多见于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概念】 - 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血象反应 - 反应性 WBC 疾病: ·WBC 增多:WBC:成年>11.0×109/L ·WBC 减少: WBC:成年<4.0×109/L
- WBC 形态:可正常、“反应性”变化、未成熟形态 - 骨髓涂片检查:鉴别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必不可少
【血象形态特征】 - 似白血病而非白血病 - WBC 显著增高 - 有一定量原始(未达白血病标准)和幼稚细胞 - 不同类型类白的 WBC 形态异常 ·胞质:常见中毒颗粒、空泡,等 ·胞核:常见核固缩、核分裂,等 - 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 血小板:正常或增多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 退 行 性 核 左 移 (d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正常或减低。表示骨髓
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 细胞缺乏症、伤寒
- 核右移(shin to the right) ·形态特征: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 叶核细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