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衍射和干涉(_应用)
课堂练习
5、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BCD ) A、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 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 全相同 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 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听得清楚, 这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B、对同一列波,缝、孔或障碍物越小,
衍射现象越明显
C、只有横波才能发生衍射现象,纵波不
能发生衍射现象
D、声波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由于声波波
长较大
课堂练习
2、下列关于波的衍射图象正确的是( BC )
注意:有孔衍射的子波源在小孔处
课堂练习
4、如图所示,S为波源,MN为两块挡板,其 中M固定,N板可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一块 缝,此时测得A点没有发生振动,为了使A点 能振动起来,可采取的方法是( BC ) A、增大波源的频率 B、减小波源的频率 C、将N板上移一些 D、将N板下移一些
现象1:
在池塘里,微风激起
的水波遇到突出水面的荷 杆、芦苇等细小的障碍物 时,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好象它们并不存在。
波的衍射(diffraction)
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 象叫做波的衍射(绕射)。
实验研究 1、当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时,现象如下:
2、当挡板的小孔逐渐变小时,现象如下:
短波收音机是指频率为3~30MHz的无线电波。短波的波长短,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波绕射能力 差,传播的有效距离短。短波以天波形式传播时,在电离层中所受到的吸收作用小,有利于电离层的反 射。经过一次反射可以得到100~4000km的跳跃距离。经过电离层和大地的几次连续反射,传播的距离 更远。调频一般干扰信号总是叠加在信号上,改变其幅值。所以调频波虽然受到干扰后幅度上也会有变 化,但在接收端可以用限幅器将信号幅度上的变化削去,所以调频波的抗干扰性极好,用收音机接收调 频广播,基本上听不到杂音。 这种无线电波只能传输30km。电视信号就是这种类型。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在介质中某一 点(或某一区域)相遇后,每一列波都能够 保持各自的状态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向前传 播,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好象没有遇到另一 列波一样。
波相遇时位移的特点 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 几列波所产生的振动,每一质点仍然是在各自的平衡 位置附近做振动,质点振动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 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课堂练习
6、两列波发生了干涉现象,得到了干涉图 样,则( BCD ) A、振动加强的质点,始终处于最大位移处 B、振动加强的质点的位移,有时会小于振 动削弱的质点的位移 C、波峰与波峰相遇处的质点,其振动始终 加强 D、波峰与波谷相遇处的质点,其振动始终 削弱
课堂练习
7、如图所示,A、B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 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在AB连线的中垂 线上的P点相遇时,则( AD ) A、P点振动始终加强 B、P点振动有时加强,有时减弱 C、P点位移始终等于振幅 D、P点位移有时为零
s -s
2n
s1 - s 2 2n 1 2(n = 0,1,2,……)
生活中波的干涉实例
生活实例:声波的干涉——操场上装有很 多个相同的扬声器,当它们同时发声时,若绕 操场一周,将会听到某些地方声音加强,某些 地方声音减弱。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波的衍射说法正确的是( ABD) A、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
特征——振动 加强的区域总是 加强,振动减弱 的区域总是减弱。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两列波相遇时能出现振动始终加强的区 域呢?
如果在某一时刻, 在水面上的某一点是 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 相遇,经过半个周期, 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 遇。波峰和波峰、波 谷和波谷相遇 时,质点的位移都是最大,等于这两列波的 振幅之和,因此在这一点,始终是两列波干 涉的加强点,质点的振动最激烈。
课堂练习 8、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发生干涉现象时,有( D ) A、某一点如果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经过 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第一列波的波峰与第二列 波的波谷相遇 B、某一点如果是两列波的波谷与波谷相遇,经过 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第一列波的波谷与第二列 波的波谷相遇 C、某一点如果是第一列波的波峰与第二列波的波 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两列波的波 谷相遇 D、某一点如果是第一列波的波峰与第二列波的波 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第一列波的 波谷与第二列波的波峰相遇
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
两列波相遇叠加不一定能得到稳定 的干涉图样,而要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则需要满足一定 的条件,产生稳定明显的干涉图样的条 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且振幅相差不多。
注意:波的干涉是波的叠加的特殊情 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和衍射 都是波的特有现象。
波的衍射实例
1 、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 发生衍射。但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需 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当不满足时,衍射 现象虽然存在,但由于是不明显的衍射 现象,不易被我们观察到。 2、具体实例:
1)声波的衍射 ——隔墙有耳 2)电磁波的衍射 ——收看电视
3)苏联希望在新中国建电台为海军导航
思考与讨论 1、能试着解读“闻其声不见其人”中所包含 的物理知识吗? 人耳所听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人耳所听声音波长范围:17m-17mm 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波长的范围: 400nm-700nm 2、在有些偏远的山区,收音机 能收到清晰的声音信号,而电 视机信号却不清晰,你能根据 所学的物理知识给出一个合理 的解释吗?
课堂练习
9、如图所示,S1、S2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振动 同步且振幅相同。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在某一时刻 它们所发出的波的波峰和波谷。关于图中所标的a、 BC b、c、d四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 b、c质点振动最强,d质点 振动既不是最强也不是最弱 B、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 b、c、d质点振动都最强 C、a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弱的, b、c、d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D、再过T/4后的时刻a、b、c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 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最弱
水波干涉的形成
手机屏蔽仪
电子战的一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与讨论
振动加强的区域始终加强是不是指 该处的质点的振动位移总是为最大值? 振动减弱的区域始终减弱是不是指该处 的质点的振动位移总是为最小值?
结论:振动加强(或减弱)的区域是 指质点的振幅达最大值(或最小值), 而不是指振动的位移,因为不管是加 强区还是减弱区,质点都在作振动, 它们的位移是时刻在变化的。
思考与猜想
在机械运动中,当运动的小球碰到障碍 物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若运动的小球碰 到小孔呢?若两小球相碰呢?
波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运动 形式,如果是正在传递的机械波, 碰到了上述的三种情况,又会看 到什么现象呢?
五、波 的 衍 射
生活现象
海面上有大小不一的礁石, 水波在传递过程中遇上它们时 会有什么不同呢?
加强
减弱
加强 减弱
加强 加强 减弱
波的干涉(interference) 定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 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 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interference)
把相应的振动最激烈的质点连起来,就是振 动加强区;相应的振动最不激烈或静止的质点连 起来,就是振动减弱区,且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 弱区是相互间隔着出现的。
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1、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 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 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2、衍射的实质:振动的形式和能量 传到障碍物后方的阴影区域中。 思考:衍射中真的是孔或障碍物的尺 寸越小越好吗?(用针扎一个孔)
当孔或障碍物的尺寸过小时,由于衍射 到后方的能量较弱,故衍射现象仍不明显。
实验结论
1、窄缝或障碍物的宽度 与波长相比非常大时, 水波将直线传播,观察 不到衍射现象。
2、窄缝或障碍物的宽度比波长大得越多,衍 射现象越不明显;
3、窄缝或障碍物的宽度 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有 明显的衍射现象。
演 示
在水槽里放两块挡板,中间留有一个狭缝,观察水 波通过狭缝后的传播情况。 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改变狭缝的宽度,观察水波 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
课堂练习
11、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有S1、S2两个波源, 这两个波源的频率相同。S1、S2相距两个波 长,B点为S1S2直线的中点,今以B为圆心以 R=λ为半径画圆,问在该圆周上(S1、S2 两点除外)共有几个振动加强点?
答案:6个
池塘中两水波相遇时,
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可以看到,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 运动特征,继续传播。
实验研究
结论:两列波相遇时,位移发生合成变化;相 遇后,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都 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彼此之间没有互相 影响。
1、相遇前
2、相遇时刻 3、相遇过程
4、相遇后
两列波相遇后,在振动着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
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
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
加强,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减弱,并且这两种区域相互间
隔、位置保持不变。这种稳定的叠加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实验模拟
水波传递中遇到与波长差不多尺寸的小孔时:
衍生波源Q
波源P
水波传递中通过小孔时,相当于在小孔处衍生出一个新的与波源 P 类似的波源Q,称为子波源。
明显衍射和有孔衍射
1、明显衍射:指传播能量的强弱及在障碍物阴 影区中所形成的波的区域大小。
2、有孔衍射:相当于在小孔处形成一个新的波源——子 波源,其频率和波长与原波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