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第1课无处不在的力

第四单元第1课无处不在的力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
答:硬果壳承受了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

问题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
答:橡皮筋的弹力使静止不动的棋子移动。

问题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
答: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

:问题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
答: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才能停下来。

问题5:要使这个弹子滚动起来,滚得快一点或停下来,或让它拐弯,该怎么办?
答:用手指弹弹子,可以使弹子滚动起来,弹力越大,滚动得越快;用手挡住弹子,可以使弹子停下来;从侧面等不同角度弹,可以使弹子拐弯。

问题6: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答:力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等状态。

问题7:拿一小团橡皮泥或面粉,朝不同的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
答:我发现在不同方向的作用下,橡皮泥及面粉团的形状正发生着改变。

问题8:怎么比较力的大小?
答:可以使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再进行比较。

问题9: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运动中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答: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向前的推力、向下的重力、向后的阻力三种方向力的作用。

我认为只受到两个方向的力。

空气的阻力不要说成空气的浮力。

运动中的帆船能受到了向前的风力、向后的阻力、向下的重力三种方向力的作用。

问题10: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或拉,箱子的移动可能会怎样?
答:如果推,箱子会向前移动;如果拉,箱子会向后移动。

问题11:门为什么没动?
答:这是因为门受到了里外的推力,两种力大小相同、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了。

二、教法分析
本课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通过亲历
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在学生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还可以来发电,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寻找身边的力或者自己制造出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力的要素这些知识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

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与力有关的游戏供学生玩,让学生在玩中思考科学问题,揭示科学奥秘。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游戏导课,寻找力在哪里——自主提问,尝试猜想——探究体验,搜集证据——汇报交流,总结评价。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给每组下发一根小小的羽毛,要求学生手不接触羽毛而使其不落地,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游戏结束后,再来分析游戏中所出现的力,而后提出问题“生活中只有这些力吗?”让学生各抒已见,简单讲讲力的名称,再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如核桃、钳子、橡皮盘、弹子、棋子、磁铁、大头针、海绵、直尺、水桶、书包、篮球等)玩一玩,做一做,记一记,在实验中找出力的存在。

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找出的力进行归类,并适时的提问:“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力的存在?”将课堂实验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准备磁铁和大头针,是想通过学生的个体实验到全体交流,不经意中了解力的分类:物体和物体之间,接触与不接触都有力的存在,从而发现力的作用的神奇,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性,力是无处不在的。

环节二:通过找“力在哪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力的存在,他们都获取了第一手的信息经验。

但仅仅找到力在哪里是不够的,关于力的诸多问题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力观察,自由提问题,如“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有什么影响?力有大小吗?力有方向吗?力的来源是什么?”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研究方向,教师板书问题关键词,引导各组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自主猜想答案。

环节三:学生自主上台选取材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此时教师应当当好学生实践的向导、学生辩论的裁判、科学探究的导演。

(注:教材中呈现的研究环节只是摘取了生活中的部分科学现象,虽然层次比较清楚,但是其中的某一个现象,例如揉面团,就可以涉及到力对物体形状运动、力的大小、方向等问题。

倘若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来上,则会对某一种材料即研究资源开发不够,割裂了学生对力的现象的认识。

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自选取
材料。

再次在玩中细致的观察,尽量对力的现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为了避免研究的无序化,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记录表(包括器材、玩法、我的发现),要求学生在玩完本组器材后,可到其他小组继续研究,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的研究氛围,例如:在玩弹子游戏中,学生会发现用力大小决定了弹子滚动快慢与远近,掌握好用力的方向及作用点,可使弹子向不同方向拐弯,再如用钳子夹核桃壳时,用力大核桃可能滑落,可能会被夹碎,这里揭示了力对物体运动及形状的影响。


环节四:该环节主要是由各小组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一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再补充修正,教师则予适当的点拔与指导,鼓励学生用事实证据说话,同时补充一些典型化的游戏以加深学生对力的现象的认识,例如在学生汇报到“力的大小”问题时,教师可指2名学生上台表演扳手腕游戏,进而出示弹簧秤,指导学生现场测力(注: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汇报到“力的方向”问题时,教师可指2名学生上台表演推门游戏,共同讨论包含的科学道理,在汇报交流完毕后,师生可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并采用自评、师评、生评等方式评价各自表现情况,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三、实验制作
(一)基础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拉动、拎物体时用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弹簧秤、铅笔盒(或其它物体)
实验方法:
1.先检查弹簧秤指针是否在“0”处。

2.试试被测铅笔盒是否在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以内。

用弹簧秤拉动铅笔盒,读出用力的数值,为牛顿,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拎起铅笔盒,读出用力的数值为牛顿。

实验现象:拉动铅笔盒和拎起铅笔盒所用的力不同。

实验结论:拎起物体比拉动物体用力大。

(二)创新(拓展)实验
实验名称: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实验器材:橡皮泥、直尺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泥揉成圆形、圆柱形或任意形状。

2.缓慢用力扳动软直尺。

实验现象:在力的作用下橡皮泥变成了任意形状,直尺变弯了。

实验结论:力可以任意改变物体的形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