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

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
“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ImolNaCI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I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ImoINaCI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第二个
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3、开拓眼界 4 、课堂评价
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
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