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孔子讲君臣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

重要思想陈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沟通。

面对不同的观点,孔子一方面无可奈何,一方面坚持己见,知其不可而为之。

(3)你的看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

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作无谓的牺牲。

五:仁者爱人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重要思想陈述(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5)“仁”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仁不仅体现在爱人上,还体现在推人及物,不妄杀滥捕所有生命。

(当然,人为最贵,必有取舍时,重人贱物,以人为本。

)六:君子之风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重要思想陈述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浮云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很短暂,过眼烟云。

浮云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八:周而不比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3)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重要思想陈述1.周而不比: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性的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相对而言“以德相报”虽显得宽厚,但容易流于姑息。

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4、看一个人,要多方面去考察他,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要适度,“适中交往”,无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自取其辱。

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客观地喜恶,社会的公理正义才能伸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若坏人不恶,就不能得到公正的制裁,君子道消,小人道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