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资料

论语资料

论语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同一本书”,是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课堂总部”本着“一门深入”的教学之道,以《论语》为专一教材,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和传播“普及论语教育”。

有了同一本书,中华民族才能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之道和共同的价值观。

先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三千弟子,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仁“和“礼”的理解:
儒家的仁义。

也就是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当然,“仁”还有其他解释,比如“克己复礼谓仁(《论语•颜渊》)”。

但是,不论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不仁。

什么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爱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复礼者不仁”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

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将“复礼”的历史重任交给了重要的一个群体,即“君子”。

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形象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践“仁”的榜样——君子。

对后人的影响:孔子学院的由来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

相关主题